艺术批评标准中的“逸”
发布时间:2021-01-08 03:08
“逸”是一个重要的中国古典艺术批评概念。“逸”在不同历史时期拥有不同的地位与内涵。但是目前对于“逸”的界定过于模糊与零散,并且掺杂了过多的带有主观色彩的语言,表现出了交融性与渗透性。尽管“逸”过于碎片和庞杂,但是按照逻辑性的思维分析,仍然能够理出一个清晰的脉络。文章的脉络是围绕“逸”的渊源、“逸”的内涵、“逸”的流变以及“逸”在中国古典艺术批评中的位置与当代价值进行的。文章立足于“逸”成为艺术批评标准这一时间背景,认为“逸”发端于唐李嗣真,奠定于宋黄休复,至元倪瓒达到登峰造极的水平。于明清时期“逸”产生了泛化并地位逐渐降低。文章以“唐”“宋”“元”三个时期作为“逸”的主要研究范围,在艺术门类的选择上多以书画艺术为主。以中国书法理论、中国画论中“逸”的相关资料进行分析。围绕“逸”在历史中的变化、“逸”在具体艺术门类中的运用、以及“逸”和“神”“妙”“能”的关系展开,探讨作为艺术批评标准的“逸”,最终认为“逸”是最高艺术批评标准。“逸”虽然是中国古典美学概念,但对于艺术学中国话语体系的建设仍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
【文章来源】:河北大学河北省
【文章页数】:7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本课题的研究现状
1.2 本文的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目的
1.2.2 意义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逸”的诠释与渊源
2.1 “逸”的诠释
2.1.1 “逸”的文学诠释
2.1.2 以“逸”论人
2.2 “逸”的渊源
2.2.1 “逸”与儒释道
2.2.2 “逸”与艺术精神
第三章 艺术批评标准中“逸”的内涵
3.1 形式层
3.1.1 笔简形具
3.1.2 莫可楷模
3.2 意蕴层
3.2.1 意到笔不到之处
3.2.2 高、清、超、简
第四章 艺术批评标准中“逸”的概念的流变
4.1 唐之“逸”
4.1.1 不拘常法
4.1.2 自然者为上品之上
4.2 宋之“逸”
4.2.1 笔力狂怪,不以傅彩为功
4.2.2 随物赋形
4.3 元之“逸”
4.3.1 逸笔草草,不求形似
4.3.2 士气说
4.4 明清之“逸”
4.4.1 以复古为革新
4.4.2 借古开今我用我法
第五章 “逸”在中国古典艺术批评中的位置
5.1 “逸”与品评系统的关系
5.1.1 “逸”与“品”的关系
5.1.2 “逸”与“神”“妙”“能”的关系
5.2 “逸”的独特性与最高性
5.2.1 “逸”表达了独特的中国特色
5.2.2 “逸”为最高艺术批评标准
5.2.3 “逸”的当代价值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本文编号:2963787
【文章来源】:河北大学河北省
【文章页数】:7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本课题的研究现状
1.2 本文的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目的
1.2.2 意义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逸”的诠释与渊源
2.1 “逸”的诠释
2.1.1 “逸”的文学诠释
2.1.2 以“逸”论人
2.2 “逸”的渊源
2.2.1 “逸”与儒释道
2.2.2 “逸”与艺术精神
第三章 艺术批评标准中“逸”的内涵
3.1 形式层
3.1.1 笔简形具
3.1.2 莫可楷模
3.2 意蕴层
3.2.1 意到笔不到之处
3.2.2 高、清、超、简
第四章 艺术批评标准中“逸”的概念的流变
4.1 唐之“逸”
4.1.1 不拘常法
4.1.2 自然者为上品之上
4.2 宋之“逸”
4.2.1 笔力狂怪,不以傅彩为功
4.2.2 随物赋形
4.3 元之“逸”
4.3.1 逸笔草草,不求形似
4.3.2 士气说
4.4 明清之“逸”
4.4.1 以复古为革新
4.4.2 借古开今我用我法
第五章 “逸”在中国古典艺术批评中的位置
5.1 “逸”与品评系统的关系
5.1.1 “逸”与“品”的关系
5.1.2 “逸”与“神”“妙”“能”的关系
5.2 “逸”的独特性与最高性
5.2.1 “逸”表达了独特的中国特色
5.2.2 “逸”为最高艺术批评标准
5.2.3 “逸”的当代价值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本文编号:296378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uihuayishu/29637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