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绘画论文 >

明代画学中的“趣”论研究

发布时间:2021-01-21 06:36
  明代画学中的“趣”,是极其富有理论研究价值的,它继承了魏晋南北朝以及唐宋“趣”的理论成就,并且以此为基础,对“趣”理论作出了新的发展和贡献。可以说,明代是一个善于以“趣”论画的时代,是一个“趣”论兴盛的时代。而明代绘画美学中的几种独立性态的“趣”,在明代绘画实践中也得到了强烈的回应。本文就是从明代绘画美学和绘画实践入手,去深入研究明代画学中“趣”的理论的时代意义。 

【文章来源】:南京艺术学院江苏省

【文章页数】:3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明代画学中的“趣”论研究


曾鲸顾势游像r局部)

唐寅


ぁ钡摹R蕴埔?摹锻跏窆?送肌?图 2)《秋风纨扇图》(图4)以及吴伟的《歌舞图》(图 3)为例,可以看出,他们画中的这些仕女,即是如高谦所说的,有着“语言,顾盼,步履,转折之容”,是极富“天趣”的。而他们仕女画中的人物所生发出的“天趣”,是与唐宋时期仕女画中的“天趣”迥然不同的,有着明显的时代特色。这种具有时代特色的“天趣”就是指画中仕女病态,柔弱的体态风致,以及忧郁感伤的神色。在唐寅的《王蜀宫妓图》中,可见三位仕女的风度神韵都近乎病态地柔弱;在他的《秋风纨扇图》中,纨扇任女不仅风度柔弱,更是神色感伤、形容悲凉。在吴伟的《歌舞图》中,无论是跳舞的歌妓,还是观舞的仕女,也都是体态极为柔弱,并且神色凝重,眉目间透着隐约的忧郁。由以上的绘画作品中,我们可以认识到,以唐寅、吴伟的仕女画,有着独特的“天趣”,而这种独特的“天趣”,就是仕女病态柔弱的体态和忧郁感伤的神色。其次,唐寅、吴伟仕女画中特色鲜明的“天趣”,是通过特殊的“形”——“人趣”得以表达的。第一,唐寅,吴伟人物画中仕女病态而柔弱的体态,是通过特殊的人物造

山林,感性活动,越水,山水画


说明主人了不仅可能将山水当成了其他感性活动的客体:,可能在山林中满足了自己视觉,听觉,管画中远山萧瑟寂静,充满了画家赋予的的这一个动作,却把山林和人们的感官中原本脱俗的山水画已经被参入了些许然其所描绘的山水本身能够呈现出超越水中加入了带有感性色彩的内容,因而使又增加了一些感性的意味。正是如此,吴证了明代绘画美学中的另一种“逸趣”。

【参考文献】:
博士论文
[1]中国古代文论“趣”范畴研究[D]. 胡建次.上海师范大学 2004



本文编号:299066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uihuayishu/299066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bca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