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宋代画论中的“气”
发布时间:2021-02-23 18:42
南齐谢赫在《古画品录》中首次将“气”运用于中国绘画创作及理论当中,从而,“气”成为中国绘画创作及理论的本体及核心内容。对“气韵生动”这一绘画艺术理念,宋代画论家们在对前人思想的整理和继承基础上,对其进行了进一步地丰富和完善。提出了“气韵非师”说、“用笔三病”及“六长”说等一些重要绘画“气”论,对于后世的绘画理论具有重要的影响意义。本文从宋代画论中“气”观念的阐述和宋代绘画中“气”的表现入手,对宋代对绘画“气”论的发展及宋代绘画“气”论对后世绘画理论的影响进行系统研究分析。以期有助于深化对宋代绘画、绘画理论以及“气韵生动”这一中国绘画精神的研究。
【文章来源】:河北大学河北省
【文章页数】:5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气"论的形成与发展
1.1 "气"概念的源起及演变
1.1.1 先秦哲学"气"论
1.1.2 文艺"气"论
1.2 绘画"气"论的形成
1.2.1 人物画中人的精神个性的表现
1.2.2 画家精神个性的表现
1.2.3 笔墨技法的表现
第2章 宋代画论中"气"的观念
2.1 唐、五代对绘画"气"论的发展
2.2 宋代对绘画"气"论的发展与完善
2.3 宋代画论中的"气"
2.3.1 "气韵"向画家精神层面落实—"气韵非师"说
2.3.2 "气韵"向笔墨技巧方向落实—"用笔三病"与"六长"
2.3.3 宋代山水画论中关于"气"论的阐述
第3章 "气"论在宋代绘画艺术中的体现
3.1 "气"论在画家个性修养方面的体现
3.2 "气"论在绘画技巧方面的体现
3.2.1 "气"论之于构图
3.2.2 "气"论之于笔法
3.2.3 "气"论之于墨色
3.3 "气"论在绘画作品精神内涵方面的体现
第4章 宋代绘画"气"论对后世绘画理论的影响
4.1 历史地位
4.2 对后世画论的影响
4.2.1 关于用笔问题
4.2.2 关于"气韵非师"问题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论“宋画第一”的《溪山行旅图》[J]. 孟晓凤. 艺术教育. 2007(05)
[2]外师造化 中得心源——范宽《溪山行旅图》赏析[J]. 邬建. 中原文物. 2006(04)
[3]气论与绘画美[J]. 王子宝. 美术大观. 2006(07)
[4]中国古代画论中“气韵”说的传承流变[J]. 张卿. 艺术·生活. 2003(04)
[5]范宽《溪山行旅图》品鉴[J]. 章长青. 安康师专学报. 2000(04)
[6]论气在中国古代艺术理论中的地位和作用[J]. 李大西. 中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9(02)
[7]气论与中国美学的生命精神[J]. 陈德礼.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7(06)
[8]论画之“气”[J]. 梅墨生. 美术观察. 1996(04)
硕士论文
[1]中国山水画构图与意境关系[D]. 黎春勇.中央美术学院 2008
[2]谈中国哲学气论对绘画气论的影响[D]. 刘维东.山西大学 2003
本文编号:3048048
【文章来源】:河北大学河北省
【文章页数】:5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气"论的形成与发展
1.1 "气"概念的源起及演变
1.1.1 先秦哲学"气"论
1.1.2 文艺"气"论
1.2 绘画"气"论的形成
1.2.1 人物画中人的精神个性的表现
1.2.2 画家精神个性的表现
1.2.3 笔墨技法的表现
第2章 宋代画论中"气"的观念
2.1 唐、五代对绘画"气"论的发展
2.2 宋代对绘画"气"论的发展与完善
2.3 宋代画论中的"气"
2.3.1 "气韵"向画家精神层面落实—"气韵非师"说
2.3.2 "气韵"向笔墨技巧方向落实—"用笔三病"与"六长"
2.3.3 宋代山水画论中关于"气"论的阐述
第3章 "气"论在宋代绘画艺术中的体现
3.1 "气"论在画家个性修养方面的体现
3.2 "气"论在绘画技巧方面的体现
3.2.1 "气"论之于构图
3.2.2 "气"论之于笔法
3.2.3 "气"论之于墨色
3.3 "气"论在绘画作品精神内涵方面的体现
第4章 宋代绘画"气"论对后世绘画理论的影响
4.1 历史地位
4.2 对后世画论的影响
4.2.1 关于用笔问题
4.2.2 关于"气韵非师"问题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论“宋画第一”的《溪山行旅图》[J]. 孟晓凤. 艺术教育. 2007(05)
[2]外师造化 中得心源——范宽《溪山行旅图》赏析[J]. 邬建. 中原文物. 2006(04)
[3]气论与绘画美[J]. 王子宝. 美术大观. 2006(07)
[4]中国古代画论中“气韵”说的传承流变[J]. 张卿. 艺术·生活. 2003(04)
[5]范宽《溪山行旅图》品鉴[J]. 章长青. 安康师专学报. 2000(04)
[6]论气在中国古代艺术理论中的地位和作用[J]. 李大西. 中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9(02)
[7]气论与中国美学的生命精神[J]. 陈德礼.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7(06)
[8]论画之“气”[J]. 梅墨生. 美术观察. 1996(04)
硕士论文
[1]中国山水画构图与意境关系[D]. 黎春勇.中央美术学院 2008
[2]谈中国哲学气论对绘画气论的影响[D]. 刘维东.山西大学 2003
本文编号:304804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uihuayishu/30480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