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绘画论文 >

论工笔人物画中写意性表达

发布时间:2021-03-07 02:24
  在中国美术发展史的浩浩长河里,“写意性”是较早形成并贯彻始终的重要美学观念,是中国美学品藻的关键品类之一,也是中国画艺术创作的内在追求和评判准则。本文中所论述的“写意性”内涵不同于“写意画”中的“写意”二字,而是“以意传情,抒发胸臆”。本文结合中国画的发展脉络,阐述了工笔人物画的写意性特征。而在近现代画家的探索中,产生了比较多的流派和创新形式,但无论中国画如何变革,其中“意象”与“书写性”的传统不可丢。也就是说“写意性”这个文化内核才是我们新一代的艺术家需要思考和探索的主旨。如何在作品创作主题上关照工笔画的意象层面是现当代国画家需要共同思考的问题。毫无疑问,在创作理念和审美取向上深入理解和发掘其内涵,对提高工笔人物画乃至整个中国画的创作水平和丰富程度都有着深远的意义。本文试图以中国画创作的写意性观念为理论立场,通过对一些有代表性的作品进行分析,从构图形式、造型方式、色彩以及艺术语言等角度研究“写意性”在工笔人物画中的体现方式和表达手法,从而揭示“写意性”在工笔人物画创作本体的重要地位。 

【文章来源】:青岛科技大学山东省

【文章页数】:4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论工笔人物画中写意性表达


宋李公麟《五马图》局部Fig.1-1PartofthefivehorseSongDynastyLiGonglin

故宫博物院,北京,山水画


青岛科技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5图1-2明陈洪绶《婴戏图》局部Fig.1-2PartofbabyplayMingDynastyChenHongshou注: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可见,写意画的表征有二,首先是放笔直取,而不能是勾画描刻,需要率性而为,不能是一笔一划地描。二是需要“不求形似”。正如画家倪瓒的论断,便是“逸笔草草,不求形似”。逸笔草草是率性而为,而“不求形似”是传神写照,但在明代之后只需要具备“逸笔草草”也称其为写意画,而此之“写意”却只得其貌而忘其神了。由此我们可以得知何谓“工笔”,一是通过描画、绘制等手段,认认真真地将对象表现出来;二是以尽可能形似的方式呈现,使社会大众的主观情意得到满足,在此基础上再讲求“形神兼备”。追溯绘画的历史,吴道子、唐寅、仇英的人物,范宽的山水画,黄荃的花鸟画,都属于工笔画;而梁楷的减笔画,苦瓜和尚和八大的山水画,东坡的枯木怪石,白阳青藤的泼墨,扬州画派的花鸟都属于写意画。但李成、郭熙、马远夏圭山水画,文同、扬无咎的梅竹,元四家的山水画,恽南田的花鸟,龚贤、渐江的山水画,这在个概念上应归工笔还是写意。带着这些命题进而通过深入地分析我们可以得到结论,多数的工笔画,尤其在宋元之后,其创作态度多有率意,笔墨和色彩的处理也并不求精妍,而是常有剥离缺落的,意到笔不到,涂绘也并非周密,比方说敦煌莫高窟作品借鉴了很多国外粗犷的技法,形象描绘笔简而形神兼备,笔者相信他们运用这种

故宫博物院,葡萄,概念,工笔


论工笔人物画中写意性表达6画法是不无道理的。图1-3明徐渭《墨葡萄图》Fig.1-3GrapesininkpaintingMingDynastyXuWei注: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综合上面如此多的画例,我们不难看出,其实从通俗概念上来讲,写意画和工笔画的称谓只是用来区分表现手法的不同,而其中立意、主题以及精神内涵等方面两者可以有交汇点,因此工笔画确实是可以传情达意的,也即所谓的“写意”。潘絜兹先生曾指出:“中国画重意象,要求达意抒情。工笔和写意,形式虽异,其精神实同。所以工笔重彩画要求笔工而意写。”[3]概括而理解这句论断,工笔和写意其追求的意象内涵确有共通,它们的不同多表现在技法等外在形式之中。如我们在欣赏敦煌壁画时,就会有这样强烈的视觉冲击,其其线条工整而又十分洒脱,其设色既浓烈真实而又大胆泼辣,其造型严谨准确而又放松不羁,它就是在矛盾的[3]侯秀芬:《潘絜兹画传》,作家出版社,2011年,第35页。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对中国画写意精神的理解[J]. 杨力舟.  美术大观. 2011(08)
[2]在拓展中传承——唐勇力工作室教学与写意性工笔画[J]. 薛永年.  美术研究. 2009(03)
[3]衡中西以相融[J]. 何家英.  东方艺术. 2003(04)
[4]浅议工笔画的写意性[J]. 唐勇力.  美苑. 2000(03)

博士论文
[1]当代工笔人物画中写意精神的表达[D]. 杨斌.中国艺术研究院 2013
[2]随类赋彩新解[D]. 刘瑶.中国艺术研究院 2013

硕士论文
[1]论工笔人物画中的写意精神[D]. 谢雯.吉林大学 2010
[2]写意性工笔画的限制与拓展[D]. 杨斌.中央美术学院 2009
[3]关于工笔人物画中“写意精神”的思辨与探求[D]. 彭露.湖北美术学院 2008



本文编号:306823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uihuayishu/306823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d77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