浓情厚意中的静穆 ——从中国传统绘画看重彩语言的自律性
发布时间:2021-03-14 15:16
有人把艺术比喻成文化的花朵,因为艺术就是文化的一部分,或者说她是文化的一种特殊载体,一种特殊形式。中国的传统绘画艺术是在中国的传统文化背景中成长的。无论是产生于中华民族本土的儒道思想,还是由西域传入的佛学思想,长期以来,作为一种信仰和价值观影响了中国文化和艺术的发展。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中国就出现了以孔孟、荀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以管子、韩非子为代表的法家学说,以墨子为代表的墨家学说,以孙子为代表的的兵家学说,以及以老子和庄子为代表的道家学说等重要的思想流派。其中以儒道提倡的价值追求和美学思想对中国艺术的影响最为深远。他们以和谐、单纯、朴素、纯静作为在艺术创作中的一种追求,这对中国的文艺思想形成了很大的影响而截至今日。道家思想提倡的“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念、“虚静”的精神追求以及“朴素”的美学思想,成为中国传统绘画艺术创作的审美标准。体现在中国传统绘画中表现为浓烈、艳丽的色彩语言中传达出来的一种“静穆感”,这种浓情厚意中的“静穆感”正是中国传统绘画中重彩语言的自律性体现。换句话说,民族思想领域的意识形态无形当中成为了文艺创作中的核心价值和自律要求。另外,从西域传入的佛学思想以及佛教和本土道...
【文章来源】:西北师范大学甘肃省
【文章页数】:5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1、中国传统重彩绘画的基本内涵
2、中国传统的色彩观
2.1、象征性的色彩观
2.2、装饰的色彩观
2.2.1、色彩的主观化
2.2.2、色彩的单纯化
2.2.3、色彩的平面化
2.3、理性的色彩观
3、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对重彩绘画的影响
3.1、儒、道思想对中国传统绘画重彩语言的影响
3.2、禅宗思想对中国传统绘画重彩语言的影响
4、古代画论对中国传统重彩语言的阐述
5、重彩语言的静穆感在中国传统绘画中的体现
5.1、春秋战国——神秘肃穆中的“幽静”
5.2、汉代——恢弘古拙中的“沉静”
5.3、魏晋——风骨气韵中的“寂静”
5.4、隋唐——法度气相中的“宁静”
5.5、五代、两宋——流动于意趣中的“平静”
5.6、元明清——符合大众而又不失典雅的 “恬静”
6、重彩语言的静穆感在近、现当代中国绘画中的体现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工写本同源——从‘工写相宜’展谈何家英的绘画艺术[J]. 杨维民. 天津美术学院学报. 2009(02)
[2]解析中国传统重彩绘画中的色彩观[J]. 李健. 美术大观. 2007(11)
[3]色彩在绘画艺术中的表现[J]. 孙莉群. 美术大观. 2007(02)
[4]从唐代周昉到现代何家英——中国工笔人物画形式美的发展变化[J]. 张惠. 美与时代. 2005(01)
硕士论文
[1]融汇与创新[D]. 张宁.山东师范大学 2004
本文编号:3082432
【文章来源】:西北师范大学甘肃省
【文章页数】:5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1、中国传统重彩绘画的基本内涵
2、中国传统的色彩观
2.1、象征性的色彩观
2.2、装饰的色彩观
2.2.1、色彩的主观化
2.2.2、色彩的单纯化
2.2.3、色彩的平面化
2.3、理性的色彩观
3、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对重彩绘画的影响
3.1、儒、道思想对中国传统绘画重彩语言的影响
3.2、禅宗思想对中国传统绘画重彩语言的影响
4、古代画论对中国传统重彩语言的阐述
5、重彩语言的静穆感在中国传统绘画中的体现
5.1、春秋战国——神秘肃穆中的“幽静”
5.2、汉代——恢弘古拙中的“沉静”
5.3、魏晋——风骨气韵中的“寂静”
5.4、隋唐——法度气相中的“宁静”
5.5、五代、两宋——流动于意趣中的“平静”
5.6、元明清——符合大众而又不失典雅的 “恬静”
6、重彩语言的静穆感在近、现当代中国绘画中的体现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工写本同源——从‘工写相宜’展谈何家英的绘画艺术[J]. 杨维民. 天津美术学院学报. 2009(02)
[2]解析中国传统重彩绘画中的色彩观[J]. 李健. 美术大观. 2007(11)
[3]色彩在绘画艺术中的表现[J]. 孙莉群. 美术大观. 2007(02)
[4]从唐代周昉到现代何家英——中国工笔人物画形式美的发展变化[J]. 张惠. 美与时代. 2005(01)
硕士论文
[1]融汇与创新[D]. 张宁.山东师范大学 2004
本文编号:308243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uihuayishu/30824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