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画创作对中国画人物画的影响初探
发布时间:2021-03-24 20:40
20世纪上半叶,人物画呈现出着复杂多样的演变脉络,但与30年代末期诞生在抗日革命根据地的新年画并未发生有效联系。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此前处于不同地理区域空间中的人物画和新年画一同整合归并入新国家的美术领域范畴内,在这样的历史语境下,人物画的演变之路受到了来自新年画方面的影响。本文以新中国成立后的新年画创作为切入点,审视与探讨建国十七年具体时期内人物画所接受的来自于新年画方面的影响,籍此更为深入地认识和把握新中国成立后人物画演变发展的历史复杂性。全文内容分为四章,第一章通过对新中国成立前人物画和新年画各自演进脉络的回溯,以便更为清晰地认识此后新年画对人物画产生的历史性影响。第二章关于1949年-1952年期间新年画对人物画影响的呈现与分析,首先追溯当时影响得以产生的历史性缘由,在此基础上通过对美术学院教学、画家思想、创作三方面的具体阐述,力图廓清新中国成立之初三年间新年画对人物画影响。第三章立足于创作方面探讨1953年之后新年画对人物画的影响,按照表现题材类型的不同,借“新年画模式”概念的提出来探讨现实生活题材的人物画创作中所接受的新年画影响,通过对新年画领域内古代历史题材创作来探掘...
【文章来源】:中央美术学院北京市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6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1949年之前的人物画与新年画的兴起
第一节 历史传统与现实语境共同作用的人物画
第二节 新年画的兴起
第二章 新年画与建国初期人物画改造
第一节 建国初期人物画面临的问题
第二节 教以致用:新年画规约下的美术院校人物画课程开设
第三节 作为画家思想改造的方式:新年画创作与新文艺观树立
第四节 新年画对人物画创作而貌的塑造
第三章 绵延的存在:1953年之后的人物画与新年画
第一节 人物画的回归
第二节 传统人物面延展的另一条路径:古代人物题材的新年画创作
第三节 现实生活题材人物画创作中的“新年画模式”
第四节 新年画与人物画的社会传播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创造·突破·兀立的碑——谈刘继卣的绘画艺术[J]. 陈惠冠. 中国美术. 2011(04)
[2]析“三位一体”与中央美术学院第一代中国画教学集体[J]. 曹庆晖. 美术研究. 2010(03)
[3]新中国初期新年画创作的历史与范式意义[J]. 王先岳. 文艺研究. 2009(07)
[4]新年画运动与新中国人物画[J]. 裔萼. 美术观察. 2009(05)
[5]现代性转换的表现形式——从旧式木版年画到新兴月份牌[J]. 蔡丽媛. 作家. 2009(02)
[6]我眼中的《闹天宫》[J]. 姜维朴. 中国校外教育(美术). 2008(12)
[7]艺术理想与社会理想——关于20世纪中国的“大众主义”美术[J]. 高天民. 美术研究. 2008(02)
[8]趣味之辩——从新年画看民间审美观念在“毛泽东时代美术”中的渗透和转换[J]. 邹建林. 文艺研究. 2005(09)
[9]面对“月份牌”的新年画[J]. 姚玳玫,王璜生. 读书. 2005(08)
[10]复制是年画形式之母——论中国年画的形式发展[J]. 李振球. 美术研究. 1998(01)
博士论文
[1]工笔画的传统与现代发展研究[D]. 宋晓霞.中央美术学院 2008
[2]新中国“十七年”中国画研究[D]. 蔡青.中国艺术研究院 2007
硕士论文
[1]建国十七年工笔人物画语言转型研究[D]. 王爱华.中国美术学院 2010
[2]新年画运动与“民众”的身份确认问题研究[D]. 马佳.华东师范大学 2010
[3]承前启后 继往开来[D]. 孙增波.首都师范大学 2009
[4]王叔晖的仕女画研究[D]. 王焕.首都师范大学 2008
[5]抗战年画研究[D]. 尹毅.南京艺术学院 2007
本文编号:3098359
【文章来源】:中央美术学院北京市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6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1949年之前的人物画与新年画的兴起
第一节 历史传统与现实语境共同作用的人物画
第二节 新年画的兴起
第二章 新年画与建国初期人物画改造
第一节 建国初期人物画面临的问题
第二节 教以致用:新年画规约下的美术院校人物画课程开设
第三节 作为画家思想改造的方式:新年画创作与新文艺观树立
第四节 新年画对人物画创作而貌的塑造
第三章 绵延的存在:1953年之后的人物画与新年画
第一节 人物画的回归
第二节 传统人物面延展的另一条路径:古代人物题材的新年画创作
第三节 现实生活题材人物画创作中的“新年画模式”
第四节 新年画与人物画的社会传播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创造·突破·兀立的碑——谈刘继卣的绘画艺术[J]. 陈惠冠. 中国美术. 2011(04)
[2]析“三位一体”与中央美术学院第一代中国画教学集体[J]. 曹庆晖. 美术研究. 2010(03)
[3]新中国初期新年画创作的历史与范式意义[J]. 王先岳. 文艺研究. 2009(07)
[4]新年画运动与新中国人物画[J]. 裔萼. 美术观察. 2009(05)
[5]现代性转换的表现形式——从旧式木版年画到新兴月份牌[J]. 蔡丽媛. 作家. 2009(02)
[6]我眼中的《闹天宫》[J]. 姜维朴. 中国校外教育(美术). 2008(12)
[7]艺术理想与社会理想——关于20世纪中国的“大众主义”美术[J]. 高天民. 美术研究. 2008(02)
[8]趣味之辩——从新年画看民间审美观念在“毛泽东时代美术”中的渗透和转换[J]. 邹建林. 文艺研究. 2005(09)
[9]面对“月份牌”的新年画[J]. 姚玳玫,王璜生. 读书. 2005(08)
[10]复制是年画形式之母——论中国年画的形式发展[J]. 李振球. 美术研究. 1998(01)
博士论文
[1]工笔画的传统与现代发展研究[D]. 宋晓霞.中央美术学院 2008
[2]新中国“十七年”中国画研究[D]. 蔡青.中国艺术研究院 2007
硕士论文
[1]建国十七年工笔人物画语言转型研究[D]. 王爱华.中国美术学院 2010
[2]新年画运动与“民众”的身份确认问题研究[D]. 马佳.华东师范大学 2010
[3]承前启后 继往开来[D]. 孙增波.首都师范大学 2009
[4]王叔晖的仕女画研究[D]. 王焕.首都师范大学 2008
[5]抗战年画研究[D]. 尹毅.南京艺术学院 2007
本文编号:309835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uihuayishu/30983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