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面“彼得·潘”! ——解读中国卡通化艺术家绘画的“幼稚相”
发布时间:2021-03-25 20:54
在中国当代艺术界风行了二十年的卡通式绘画作品有一个共同的风貌——“幼稚相”,这种绘画风貌曾一度引发艺术界争论的热潮。卡通式绘画所呈现的“幼稚相”,其思想根源是此类艺术家们一面为“纯真”一面为“叛逆”的双面“彼得·潘”情结。在日本的当代艺术中,村上隆等人“幼稚相”艺术现象的情感根源也是这种矛盾的“彼得·潘”情结,他们的“卡通一代”人群比中国早二十年,我们可以此为鉴,预见卡通式绘画的“幼稚相”在中国绘画史上将扮演的角色及其生命力。在中国,双面“彼得·潘”的矛盾是由“卡通一代”和“新卡通一代”艺术家成长的年代所造就的。上世纪七十年代末,随着改革开放,中国大开国门,五彩缤纷的舶来文化冲击着中国社会,中国的“卡通一代”和“新卡通一代”艺术家大都生于这样一个时代,这个时代同时也是“独生子女一代”时期,动画片陪伴这一代人渡过美好而孤独的童年,“图像革命”和“电子革命”将他们塑造的比前辈们更加感性,他们眷恋着那份“纯真”不想长大。与此同时,随着各种盗版图书影像制品的风行,成年与未成年问的认知界限瓦解,成人社会丑恶的一面或真实,或夸张的被暴露在这一代少年儿童眼前,他们未成年时就对成人社会有着不同以往的“...
【文章来源】:华中师范大学湖北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4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幼稚相"绘画与"双面‘彼得·潘’"情结
(一) "幼稚相"绘画风貌
(二) 两个层面的"彼得·潘"情结
1. "天真、愚蠢、快乐、美好"的"彼得·潘"
2. 痛苦、压抑、叛逆的"彼得·潘"
(三) 借看日本的"幼稚相"艺术现象与"彼得·潘"艺术家
1、日本社会早于中国二十年的"彼得·潘"现象
2. 村上隆和奈良美智也是"双面‘彼得·潘"
二、从中国"彼得·潘"情结的"这一代人"到卡通化艺术家
(一) 动画片泡大"独生子女一代"寂寞、感性的童年
(二) 矛盾横生的"叛逆"少年
(三) 从"kidult"到卡通化艺术家
三、"彼得·潘"情结两面性在中国"幼稚相"绘画中的体现
(一) 高举绘画的"卡通大旗"——志在颠覆传统的"老卡通一代"
1. 江衡——用惊艳的偶像祭奠成人社会丢弃的纯真
2. 田流沙——双性美,是审美反叛更是时尚先驱
3. 黄一瀚——50后看新一代
(二) "用心"多于"用脑"——我行我素的"新卡通一代"
1. 熊宇——与画中的"天使"一起成长着
2. 高璃——可爱的"熊猫"对传统艺术价值尺度的叛逆
3. 李继开——孤独冥想的孩子
四 从时代情结看"幼稚相"在中国艺术史上的角色
(一) "纯真"的"叛逆"造就有时代性的"新"艺术
(二) 逾越大众艺术与纯艺术之间的界限
(三) 卡通化艺术家情感切入艺术的平台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浅析奈良美智的艺术创作心理[J]. 颜洪. 大众文艺. 2011(02)
[2]我的卡通油画观[J]. 陈悦. 大众文艺(理论). 2009(16)
[3]“卡通”——“卡通一代”的自我寻找[J]. 王婷婷. 魅力中国. 2009(22)
[4]断木森林:当自我表达成为一种习惯 李继开访谈[J]. Selena Yang,李继开. 艺术界. 2009(03)
[5]“卡通一代”——当代艺术图像的读本[J]. 江奇生. 美术研究. 2009(02)
[6]混合的身份——村上隆访谈录[J]. 简·嘉顿·卡斯特罗,关慧仪. 世界美术. 2009(01)
[7]自“重”及“轻”——“卡通一代”的思考[J]. 江奇生. 美术之友. 2008(06)
[8]泛卡通:七○一代艺术家的艺术呈现[J]. 付晓东. 艺术.生活. 2008(06)
[9]不想长大其实有美好的理由——哆啦A梦“粉丝族”的现实“梦生活”[J]. 朱光. 现代交际. 2008(02)
[10]新批评家对新卡通的批判[J]. 张娜. 美术观察. 2007(09)
本文编号:3100312
【文章来源】:华中师范大学湖北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4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幼稚相"绘画与"双面‘彼得·潘’"情结
(一) "幼稚相"绘画风貌
(二) 两个层面的"彼得·潘"情结
1. "天真、愚蠢、快乐、美好"的"彼得·潘"
2. 痛苦、压抑、叛逆的"彼得·潘"
(三) 借看日本的"幼稚相"艺术现象与"彼得·潘"艺术家
1、日本社会早于中国二十年的"彼得·潘"现象
2. 村上隆和奈良美智也是"双面‘彼得·潘"
二、从中国"彼得·潘"情结的"这一代人"到卡通化艺术家
(一) 动画片泡大"独生子女一代"寂寞、感性的童年
(二) 矛盾横生的"叛逆"少年
(三) 从"kidult"到卡通化艺术家
三、"彼得·潘"情结两面性在中国"幼稚相"绘画中的体现
(一) 高举绘画的"卡通大旗"——志在颠覆传统的"老卡通一代"
1. 江衡——用惊艳的偶像祭奠成人社会丢弃的纯真
2. 田流沙——双性美,是审美反叛更是时尚先驱
3. 黄一瀚——50后看新一代
(二) "用心"多于"用脑"——我行我素的"新卡通一代"
1. 熊宇——与画中的"天使"一起成长着
2. 高璃——可爱的"熊猫"对传统艺术价值尺度的叛逆
3. 李继开——孤独冥想的孩子
四 从时代情结看"幼稚相"在中国艺术史上的角色
(一) "纯真"的"叛逆"造就有时代性的"新"艺术
(二) 逾越大众艺术与纯艺术之间的界限
(三) 卡通化艺术家情感切入艺术的平台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浅析奈良美智的艺术创作心理[J]. 颜洪. 大众文艺. 2011(02)
[2]我的卡通油画观[J]. 陈悦. 大众文艺(理论). 2009(16)
[3]“卡通”——“卡通一代”的自我寻找[J]. 王婷婷. 魅力中国. 2009(22)
[4]断木森林:当自我表达成为一种习惯 李继开访谈[J]. Selena Yang,李继开. 艺术界. 2009(03)
[5]“卡通一代”——当代艺术图像的读本[J]. 江奇生. 美术研究. 2009(02)
[6]混合的身份——村上隆访谈录[J]. 简·嘉顿·卡斯特罗,关慧仪. 世界美术. 2009(01)
[7]自“重”及“轻”——“卡通一代”的思考[J]. 江奇生. 美术之友. 2008(06)
[8]泛卡通:七○一代艺术家的艺术呈现[J]. 付晓东. 艺术.生活. 2008(06)
[9]不想长大其实有美好的理由——哆啦A梦“粉丝族”的现实“梦生活”[J]. 朱光. 现代交际. 2008(02)
[10]新批评家对新卡通的批判[J]. 张娜. 美术观察. 2007(09)
本文编号:310031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uihuayishu/31003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