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前期中国高等美术教育研究
发布时间:2021-04-26 01:30
民国前期是近代中国美术教育变革的关键时期,是中西方文化激烈碰撞与融合的特殊时期。大批美术教育家希望通过引入西方美术教育来改革中国传统美术教育,在促进中国美术事业发展的同时提高全民整体素质。在这个发展与变革的过程中,各级新式美术学校构建的学制逐渐完善,美术教育家们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日趋成熟,形成了此时期多样化的教育风格,各具特色的美术教育形式,其影响一直延续至今。本文选择了民国前期中国高等美术教育作为研究对象,在研究方法上以历史文献为基础,采用系统论法,以纵向发展的时间为线索,以横向比较为手段,系统的分析探讨了民国前期主要私立、国立美术专门学校及其代表人物所选择的美术教育思想、教学方法、构建的学制、学习借鉴的对象等教育情况。结合民国前期新式学校高等美术教育形成、发展与变革的历史背景,按照“外来冲击-内部反应-结构演变”的西方美术教育被引入我国教育体系的过程,来探讨民国前期新式学校美术教育发展的内在规律。研究历史是为了寻找未来发展的方向,我们在总结民国前期中国高等美术教育所取得的成就时,也应该看到此时期受客观条件的限制,民国前期美术教育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轻视中国传统美术教育以及简单模仿西方...
【文章来源】:浙江理工大学浙江省
【文章页数】:10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问题缘起
1.2 研究范围
1.3 研究现状综述
1.4 研究方法
第二章 民国前期中国传统美术教育与西方美术教育的碰撞
2.1 民国前期中国传统美术教育的蜕变
2.1.1 教育目的-“画技”传授与“全面人才”的培养
2.1.2 教育体系-“师徒”制与学校年级授课制
2.1.3 教育方法-“传移摹写”与写生
2.2 引入新式美术教育面对的问题
2.2.1 文化背景与观念的差异
2.2.2 艺术语言的差异
第三章 民国前期新式学校美术教育传入的背景及学习对象
3.1 民国前期新式学校美术教育的推广何以成为可能
3.1.1 民国前期新式学校美术教育传入的历史背景
3.1.2 新式学校美术教育传入的方式和路径
3.1.3 新式学校美术教育得到推广的深层原因
3.2 新式学校美术教育的借鉴对象
3.2.1 留学潮的产生
3.2.2 效法日本
3.2.3 借鉴欧美
第四章 民国前期新式学校高等美术教育的特点
4.1 民国前期新式学校高等美术教育的多样化呈现
4.1.1 教育形式多样化
4.1.2 教育目的多样化
4.1.3 教育方法多样化
4.1.4 美术教育多样化的影响
4.2 民国前期新式学校高等美术教育的系统化构建
4.2.1 学科设置体系系统化
4.2.2 课程设置体系系统化
4.2.3 教师、教材及教具选择系统化
4.2.4 美术教育体系系统化的影响
4.3 民国前期新式学校高等美术教育的本土化融合
4.3.1 美术教学方法融合
4.3.2 美术学科融合
4.3.3 美术教育思想融合
第五章 民国前期新式学校高等美术教育的历史评价及启示
5.1 民国前期新式学校高等美术教育利弊分析
5.1.1 对中国传统美术教育改革利弊分析
5.1.2 对西方美术教育的模仿利弊分析
5.2 民国前期新式学校高等美术教育的启示
5.2.1 提高文化艺术理论修养
5.2.2 加强社会实践性与职业性
5.2.3 注重学生创造力培养
5.2.4 超越传统观念,鼓励创新和多样化
结语
附录
1912 年至1936 年私立美术学校表
1918 年上海美专教职员表
1927 年上海美专教职员表
1918 年教育部颁布的《北京美术学校学则》课程设置
私立上海美术专门学校各系必修、选修学程教科用书目录(1927 年)
1937 年前归国的主要留学生名单
上海美专学制及课程变更情况表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从上海美专看中国雕塑教育[J]. 马海平.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06)
[2]从杭州艺专学生郑祖纬谈中西画并系——林风眠研究之十四[J]. 彭飞. 荣宝斋. 2008(06)
[3]留学生与中国美术教育的现代转型[J]. 周棉. 史学月刊. 2005(11)
[4]论颜文梁的美术教育思想及其作品特点[J]. 赵思有. 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 2005(04)
[5]林风眠与中国美术教育[J]. 王德聚. 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5(05)
[6]张之洞与中国教育近代化[J]. 翟慕华. 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 2004(06)
[7]回归“术”与“艺”统一的原点——百年中国美术教育的回顾与思考[J]. 陈瑞林.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02)
[8]徐悲鸿美术教育思想体系及其再认识[J]. 周绍斌.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 2003(04)
[9]西方美术教育简史[J]. 翟艺. 新美术. 2000(04)
[10]20世纪前期中国美术留(游)学生与中国近现代美术教育(下)[J]. 胡光华. 美术观察. 2000(07)
博士论文
[1]徐悲鸿的中国画改良[D]. 华天雪.中国艺术研究院 2006
[2]林风眠与中国画新传统[D]. 赵欣歌.中国艺术研究院 2006
[3]学校制度下中国美术教育的起源与早期发展[D]. 崔卫.南京师范大学 2005
硕士论文
[1]民国时期图案教材版本与撰述研究[D]. 蔡淑娟.南京艺术学院 2008
[2]苏州美专和中国早期现代美术教育[D]. 谷燕.苏州大学 2008
[3]从中西美术学院的历史发展看中国高等美术教育现状[D]. 徐应枝.南京师范大学 2007
[4]徐悲鸿、刘海粟、林风眠、颜文梁的美术教育思想比较研究[D]. 隋岩.东北师范大学 2006
[5]林风眠美术教育思想研究[D]. 郭莉.湖南师范大学 2006
[6]1917—1937年北京国立专门美术教育研究[D]. 李中华.中国艺术研究院 2005
[7]徐悲鸿和刘海粟油画教学比较[D]. 张艳云.河南大学 2003
本文编号:3160469
【文章来源】:浙江理工大学浙江省
【文章页数】:10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问题缘起
1.2 研究范围
1.3 研究现状综述
1.4 研究方法
第二章 民国前期中国传统美术教育与西方美术教育的碰撞
2.1 民国前期中国传统美术教育的蜕变
2.1.1 教育目的-“画技”传授与“全面人才”的培养
2.1.2 教育体系-“师徒”制与学校年级授课制
2.1.3 教育方法-“传移摹写”与写生
2.2 引入新式美术教育面对的问题
2.2.1 文化背景与观念的差异
2.2.2 艺术语言的差异
第三章 民国前期新式学校美术教育传入的背景及学习对象
3.1 民国前期新式学校美术教育的推广何以成为可能
3.1.1 民国前期新式学校美术教育传入的历史背景
3.1.2 新式学校美术教育传入的方式和路径
3.1.3 新式学校美术教育得到推广的深层原因
3.2 新式学校美术教育的借鉴对象
3.2.1 留学潮的产生
3.2.2 效法日本
3.2.3 借鉴欧美
第四章 民国前期新式学校高等美术教育的特点
4.1 民国前期新式学校高等美术教育的多样化呈现
4.1.1 教育形式多样化
4.1.2 教育目的多样化
4.1.3 教育方法多样化
4.1.4 美术教育多样化的影响
4.2 民国前期新式学校高等美术教育的系统化构建
4.2.1 学科设置体系系统化
4.2.2 课程设置体系系统化
4.2.3 教师、教材及教具选择系统化
4.2.4 美术教育体系系统化的影响
4.3 民国前期新式学校高等美术教育的本土化融合
4.3.1 美术教学方法融合
4.3.2 美术学科融合
4.3.3 美术教育思想融合
第五章 民国前期新式学校高等美术教育的历史评价及启示
5.1 民国前期新式学校高等美术教育利弊分析
5.1.1 对中国传统美术教育改革利弊分析
5.1.2 对西方美术教育的模仿利弊分析
5.2 民国前期新式学校高等美术教育的启示
5.2.1 提高文化艺术理论修养
5.2.2 加强社会实践性与职业性
5.2.3 注重学生创造力培养
5.2.4 超越传统观念,鼓励创新和多样化
结语
附录
1912 年至1936 年私立美术学校表
1918 年上海美专教职员表
1927 年上海美专教职员表
1918 年教育部颁布的《北京美术学校学则》课程设置
私立上海美术专门学校各系必修、选修学程教科用书目录(1927 年)
1937 年前归国的主要留学生名单
上海美专学制及课程变更情况表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从上海美专看中国雕塑教育[J]. 马海平.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06)
[2]从杭州艺专学生郑祖纬谈中西画并系——林风眠研究之十四[J]. 彭飞. 荣宝斋. 2008(06)
[3]留学生与中国美术教育的现代转型[J]. 周棉. 史学月刊. 2005(11)
[4]论颜文梁的美术教育思想及其作品特点[J]. 赵思有. 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 2005(04)
[5]林风眠与中国美术教育[J]. 王德聚. 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5(05)
[6]张之洞与中国教育近代化[J]. 翟慕华. 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 2004(06)
[7]回归“术”与“艺”统一的原点——百年中国美术教育的回顾与思考[J]. 陈瑞林.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02)
[8]徐悲鸿美术教育思想体系及其再认识[J]. 周绍斌.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 2003(04)
[9]西方美术教育简史[J]. 翟艺. 新美术. 2000(04)
[10]20世纪前期中国美术留(游)学生与中国近现代美术教育(下)[J]. 胡光华. 美术观察. 2000(07)
博士论文
[1]徐悲鸿的中国画改良[D]. 华天雪.中国艺术研究院 2006
[2]林风眠与中国画新传统[D]. 赵欣歌.中国艺术研究院 2006
[3]学校制度下中国美术教育的起源与早期发展[D]. 崔卫.南京师范大学 2005
硕士论文
[1]民国时期图案教材版本与撰述研究[D]. 蔡淑娟.南京艺术学院 2008
[2]苏州美专和中国早期现代美术教育[D]. 谷燕.苏州大学 2008
[3]从中西美术学院的历史发展看中国高等美术教育现状[D]. 徐应枝.南京师范大学 2007
[4]徐悲鸿、刘海粟、林风眠、颜文梁的美术教育思想比较研究[D]. 隋岩.东北师范大学 2006
[5]林风眠美术教育思想研究[D]. 郭莉.湖南师范大学 2006
[6]1917—1937年北京国立专门美术教育研究[D]. 李中华.中国艺术研究院 2005
[7]徐悲鸿和刘海粟油画教学比较[D]. 张艳云.河南大学 2003
本文编号:316046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uihuayishu/31604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