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古代人物画浅析线条艺术的东方意蕴
发布时间:2021-07-05 14:06
中国艺术一度被称为“线”的艺术,这是因为中国的一切艺术都具有线性运动的特点。在中国造型艺术中,“线”始终体现着中华民族的审美特征和东方意蕴。自然万象和大干世界中的节奏、韵律、连续、间隔、重叠、粗细、疏密、变化和统一等等,全都被集中和沉淀在“线”的律动中,使线条具有了丰富的含义和审美意趣。它不仅充满了独特的艺术表现力,而且成为中国传统绘画语言发展的中心。艺术理论与艺术作品总是息息相关、相辅相成的,想要研究一门艺术就离不开对艺术作品的研究和探讨。正如格罗塞所说的那样:“没有理论的事实是模糊的,没有事实的理论是空洞的。”在中国传统人物画的历史衍变过程中,“线”的造型能力与审美功能在矛盾的不断碰撞中求得平衡与统一。本文第一章主要通过分析历代艺术大师在中国传统人物画中对线条的应用,来展示中国线条语言所蕴藏的巨大空间。这种“线”的语言所展现出来的东方情调由中华民族的文化所决定,包括心理结构、哲学思想、审美情趣等。尤其是哲学,它是一个民族的自我意识,在很大程度上能影响这个民族的文化价值定向和审美观念。中国传统哲学中的“阴阳相生”、“刚柔并济”等基本思想一直是中国人认识事物、处理问题的理论依据,它渗透...
【文章来源】:山东大学山东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6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龙凤人物图
墓主人被仙人引魂升天的景象。此图全长约两米间、地下的场景。墓主人处在中心位置,成为协调所在。在用线上,流畅有力、细劲质朴,颇类后世颜色渲染,使画面愈是华丽而厚重。
图4河南洛阳卜千秋墓室壁画有汉一代是画像石、砖艺术的鼎盛时期,当时的用线造型在这种独特的建装饰构件中得以广泛运用。河南洛阳上屯出土的驯马画像砖,采用阳膜阴线刻,画面布局简洁疏朗,物象鲜明醒目。由于当时工匠的造型能力和材料受限的缘故无法对画面形象刻画入微,所以作者多采用极具概括性的线条对形象的外沿进夸张处理,使其虽然简洁却带着强烈的动态,虽然稚拙却透着雄大之感。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论传统中国画的“繁”与“简”[J]. 孙献华. 国画家. 2008(06)
[2]略论中国画线条的艺术美[J]. 王克明,刘小刚. 电影评介. 2008(06)
[3]中国传统绘画的道禅精神[J]. 李新峰. 齐鲁艺苑. 2007(06)
[4]中国画“以书为骨”简析[J]. 张伟. 美与时代. 2007(10)
[5]南北朝隋唐时期画家的创作心态与文化支持[J]. 孙兆俊. 滨州学院学报. 2007(04)
[6]试论中国人物画的发展进程[J]. 娄远琨. 创作评谭. 2007(04)
[7]从“十八描”看历代人物画线描的发展进程[J]. 邓刚,程心颖. 西昌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02)
[8]动之以旋 润之以转——简论中国画笔法[J]. 冯能保.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03)
[9]《周易》美学在中国画中的游走[J]. 林俊卿. 艺术.生活. 2007(03)
[10]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艺术思想探源[J]. 杨秀芳,史胜翠. 济宁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7(02)
本文编号:3266212
【文章来源】:山东大学山东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6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龙凤人物图
墓主人被仙人引魂升天的景象。此图全长约两米间、地下的场景。墓主人处在中心位置,成为协调所在。在用线上,流畅有力、细劲质朴,颇类后世颜色渲染,使画面愈是华丽而厚重。
图4河南洛阳卜千秋墓室壁画有汉一代是画像石、砖艺术的鼎盛时期,当时的用线造型在这种独特的建装饰构件中得以广泛运用。河南洛阳上屯出土的驯马画像砖,采用阳膜阴线刻,画面布局简洁疏朗,物象鲜明醒目。由于当时工匠的造型能力和材料受限的缘故无法对画面形象刻画入微,所以作者多采用极具概括性的线条对形象的外沿进夸张处理,使其虽然简洁却带着强烈的动态,虽然稚拙却透着雄大之感。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论传统中国画的“繁”与“简”[J]. 孙献华. 国画家. 2008(06)
[2]略论中国画线条的艺术美[J]. 王克明,刘小刚. 电影评介. 2008(06)
[3]中国传统绘画的道禅精神[J]. 李新峰. 齐鲁艺苑. 2007(06)
[4]中国画“以书为骨”简析[J]. 张伟. 美与时代. 2007(10)
[5]南北朝隋唐时期画家的创作心态与文化支持[J]. 孙兆俊. 滨州学院学报. 2007(04)
[6]试论中国人物画的发展进程[J]. 娄远琨. 创作评谭. 2007(04)
[7]从“十八描”看历代人物画线描的发展进程[J]. 邓刚,程心颖. 西昌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02)
[8]动之以旋 润之以转——简论中国画笔法[J]. 冯能保.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03)
[9]《周易》美学在中国画中的游走[J]. 林俊卿. 艺术.生活. 2007(03)
[10]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艺术思想探源[J]. 杨秀芳,史胜翠. 济宁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7(02)
本文编号:326621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uihuayishu/32662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