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境山水—荆浩的“图真说”及“全景山水”
发布时间:2021-07-05 14:30
荆浩是我国唐末五代之际著名的山水画家及理论家,他上承魏晋南北朝、隋、唐传统,下启宋代新局面,开创北派山水画,对绘画的发展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他的《笔法记》是遗留至今的主要理论著作,《匡庐图》、《溪山行旅图》是留传至今的主要绘画作品。长期以来,有关《笔法记》的研究主要涉及“图真”、“六要”、“四势”“四品”、“二病”等,而对文中不同语境下的“真”进行研读与剖析甚少,因此对于文中核心思想“图真”的艺术真蕴及深厚的文化内涵的探讨备感不足。“图真”不仅讲究作品的形似之真及传神之真,还讲究竭力追求创作真实的思景论,因而荆浩注重作品及实践中“真”的追求与塑造。荆浩隐居太行山,通过日常的观察与领悟,开辟了全景式构图与笔墨写实技法,实现了理念“真”与实践创作“真”的统一,最终达到真境山水的境界。荆浩的传世作品《匡庐图》与《溪山行旅图》中,充分体现了心、象融合统一的全景山水之境,其绘画理念与绘画风格直接引领了北派山水画的形成与发展。通过查阅资料与分析作品,对荆浩“图真说”进行了仔细的研究,认为其绘画理念与艺术作品实现了“真”的境界。通过本文的论述,对于当今中国画的创作与研究应致力于本体,正确认识与理解传...
【文章来源】: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江西省
【文章页数】:5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概述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2章 中国古代艺术的“寻真”之路
2.1 汉代之前有关“真”的哲学与美学思想
2.2 魏晋南北朝文艺创作中“真”理念发展
2.2.1 传神论
2.2.2 山水畅神论
2.3 唐、五代文艺创作之“真”
2.3.1 五代诗歌文学——幽怨晚香之韵
2.3.2 唐、五代绘画理念——深入系统化
第3章 《笔法记》与“图真说”
3.1 荆浩及《笔法记》
3.1.1 荆浩的生平
3.1.2 荆浩理论著作《笔法记》
3.2 物象之原——形似之真
3.2.1 客观外在形态
3.2.2 客观本质特征
3.3 气质俱盛——气韵之真
3.3.1 画者,画也
3.3.2 真与似
3.4 搜妙创真——形神兼备之至境
3.4.1 思
3.4.2 景
第4章 全景山水,“图真”理论的艺术展现
4.1 全景山水、气势相生
4.1.1 《匡庐图》大山大水、开图千里
4.2 笔墨兼济、水晕墨章
4.2.1 《匡庐图》笔踪恣意、水晕墨章
4.3 《雪山行旅图》情与韵的营造
第5章 “图真说”的后世影响及当代意义
5.1 图真论的后世影响
5.1.1 郭熙的“师法自然”与“林泉之心”
5.1.2 北派真境山水
5.1.2.1 关仝——雄伟壮阔之真
5.1.2.2 李成——寒林平远之真
5.1.2.3 范宽——气势雄浑之真
5.1.3 北派真境山水理念渐行渐远
5.2 “图真说”的当代借鉴意义
5.2.1 艺术修养
5.2.2 实践与创新
第6章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北派山水画的美学贡献——兼谈对中国山水画生态的意义[J]. 陈云刚. 新美术. 2010(06)
[2]荆浩“图真” 论对山水画创作的指导意义[J]. 沈克. 国画家. 2010(06)
[3]荆浩《笔法记》“度物象而取其真”命题释义[J]. 汤凌云.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4)
[4]荆浩与太行山[J]. 林通雁. 美术观察. 2009(12)
[5]关于荆浩《雪山行旅图》的探讨[J]. 袁有根. 美术. 2009(05)
[6]论中国山水画追求虚境的表现方式[J]. 刘堂春. 理论与创作. 2008(06)
[7]关于荆浩山水画意境的研究[J]. 张文贤. 美术界. 2008(01)
[8]论“真境山水”的学理阐释及其艺术流变[J]. 金建荣. 艺术百家. 2007(S1)
[9]荆浩“图真”说[J]. 吴冬梅. 装饰. 2005(05)
[10]试论现代中国山水画的审美取向[J]. 章长青. 安康师专学报. 2004(03)
硕士论文
[1]从《笔法记》到《匡庐图》探究荆浩对“真”追求的统一性[D]. 蒋鑫.南京艺术学院 2010
[2]五代山水画家—荆浩研究[D]. 吴春艳.东北师范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266249
【文章来源】: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江西省
【文章页数】:5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概述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2章 中国古代艺术的“寻真”之路
2.1 汉代之前有关“真”的哲学与美学思想
2.2 魏晋南北朝文艺创作中“真”理念发展
2.2.1 传神论
2.2.2 山水畅神论
2.3 唐、五代文艺创作之“真”
2.3.1 五代诗歌文学——幽怨晚香之韵
2.3.2 唐、五代绘画理念——深入系统化
第3章 《笔法记》与“图真说”
3.1 荆浩及《笔法记》
3.1.1 荆浩的生平
3.1.2 荆浩理论著作《笔法记》
3.2 物象之原——形似之真
3.2.1 客观外在形态
3.2.2 客观本质特征
3.3 气质俱盛——气韵之真
3.3.1 画者,画也
3.3.2 真与似
3.4 搜妙创真——形神兼备之至境
3.4.1 思
3.4.2 景
第4章 全景山水,“图真”理论的艺术展现
4.1 全景山水、气势相生
4.1.1 《匡庐图》大山大水、开图千里
4.2 笔墨兼济、水晕墨章
4.2.1 《匡庐图》笔踪恣意、水晕墨章
4.3 《雪山行旅图》情与韵的营造
第5章 “图真说”的后世影响及当代意义
5.1 图真论的后世影响
5.1.1 郭熙的“师法自然”与“林泉之心”
5.1.2 北派真境山水
5.1.2.1 关仝——雄伟壮阔之真
5.1.2.2 李成——寒林平远之真
5.1.2.3 范宽——气势雄浑之真
5.1.3 北派真境山水理念渐行渐远
5.2 “图真说”的当代借鉴意义
5.2.1 艺术修养
5.2.2 实践与创新
第6章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北派山水画的美学贡献——兼谈对中国山水画生态的意义[J]. 陈云刚. 新美术. 2010(06)
[2]荆浩“图真” 论对山水画创作的指导意义[J]. 沈克. 国画家. 2010(06)
[3]荆浩《笔法记》“度物象而取其真”命题释义[J]. 汤凌云.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4)
[4]荆浩与太行山[J]. 林通雁. 美术观察. 2009(12)
[5]关于荆浩《雪山行旅图》的探讨[J]. 袁有根. 美术. 2009(05)
[6]论中国山水画追求虚境的表现方式[J]. 刘堂春. 理论与创作. 2008(06)
[7]关于荆浩山水画意境的研究[J]. 张文贤. 美术界. 2008(01)
[8]论“真境山水”的学理阐释及其艺术流变[J]. 金建荣. 艺术百家. 2007(S1)
[9]荆浩“图真”说[J]. 吴冬梅. 装饰. 2005(05)
[10]试论现代中国山水画的审美取向[J]. 章长青. 安康师专学报. 2004(03)
硕士论文
[1]从《笔法记》到《匡庐图》探究荆浩对“真”追求的统一性[D]. 蒋鑫.南京艺术学院 2010
[2]五代山水画家—荆浩研究[D]. 吴春艳.东北师范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26624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uihuayishu/32662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