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绘画论文 >

洛阳汉墓壁画图像语言研究

发布时间:2021-07-14 21:54
  洛阳汉墓壁画的发掘与发现,弥补了中国历史上几乎没有汉代绘画遗迹的遗憾。文中主要研究洛阳汉墓壁画图像语言中“形式”、“图式”、“精神内涵”间的逻辑关系,利用“图式”的方式探究图像语言的形成来源,分析出洛阳汉墓壁画图像语言中蕴含的审美观念及影响。文中以美学与图像学的研究视角出发,结合考古学、宗教学以及艺术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探究洛阳汉墓壁画的图像语言形式。首先,通过对洛阳汉墓壁画图像语言中“造型的法则”、“色彩的选取”和“空间的展现”的形式特征分析,总结出壁画图像语言中形式特征所遵循的“观念化的形象塑造”、“有生命的节奏韵律”和“多维度的时空构建”的图式特征。其次,利用这种“图式”探究汉代人心中的“生命观”、“审美观”和“魂与魄”等精神内涵。最后,分析出后世墓室壁画对洛阳汉墓壁画图像语言在构图方式、人物造型和绘画风格三方面的传承,以及洛阳汉墓壁画图像语言对当代绘画创作在题材选取和布局方式两方面的启示。洛阳汉墓壁画是在特定时代背景与特定社会因素双重影响下的产物,为后世墓室壁画创作中构图、造型、笔法运用等方面提供独有的参考启示。墓室壁画随着丧葬观念的改变,逐渐退出了历史的舞台,但其特征在民间美术... 

【文章来源】:华北理工大学河北省

【文章页数】:7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洛阳汉墓壁画图像语言研究


大摊图

壁画,全景图,神仙


图1 大摊图其次,洛阳西汉中晚期墓室壁画主要以"神仙世界"为主,其中描述历史圣贤故事的题材也有出现,壁画图像大多表现墓主人升仙以及圣贤事迹,具有较强的情节性。而西安墓室壁画在这一时期壁画内容以现实生活为主,形态各异的走兽、飞禽随伴随云纹一同出现,但其形态区别于"神仙世界"中的灵兽,斗鸡、狩猎、车马出行、乐舞等世俗生活题材在这一时期均有出现(图3)。此时期描述现实生活内容的图像在洛阳汉墓壁画中却没有发现。洛阳地区通常将"神仙世界"与"引魂升仙"的内容并置在同一幅图像中,而西安地区则将其分别绘制于不同壁面。

壁画,全集,壁画墓,和林格尔


新莽至东汉时期,随着墓室壁画的繁荣发展,不同地域墓室壁画间的关系呈现出"统一性与差异性并存"的趋势。地域特征(农耕文化、游牧文化)导致和林格尔壁画图像与洛阳大不相同,以和林格尔墓室壁画中庄园生活题材为例(表8)。表8 庖厨、宴饮图比较 时间 新莽时期 东汉时期 东汉时期 名称 偃师辛村壁画墓 鄂托克旗凤凰山1号墓 新店子乡小板申村壁画墓 ? ? ? 图片 ? ? ? 来源 ? 《中国出土壁画全集.河南》第39页 ? 《中国出土壁画全集.内蒙古》第2页 ? 《中国出土壁画全集.内蒙古》第48页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汉画中西王母形象原型探析[J]. 姚立伟.  美术学报. 2019(04)
[2]Language and Semiotic Studies Call for Papers[J]. Jun Wang.  Language and Semiotic Studies. 2019(02)
[3]汉代画像石图案的造型艺术研究[J]. 陆文莺.  建筑与文化. 2018(08)
[4]论董仲舒的政治思想及其在汉代的影响[J]. 季桂起.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8(04)
[5]汉代文学与图像关系叙论[J]. 许结.  社会科学. 2017(02)
[6]论汉画像祥瑞观念的图式表现[J]. 朱存明,顾颖.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06)
[7]论“张敞画眉”的“三宗罪”——从张敞画眉对其仕途的影响看汉代道德与法制[J]. 吴洁.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6(01)
[8]汉代画像砖、画像石艺术的浅析[J]. 张苏昱.  名作欣赏. 2014(32)
[9]东亚地区墓葬壁画十二辰图像的起源与流变[J]. 王元林.  考古学报. 2013 (03)
[10]汉代画像中的门吏与持械人物探讨[J]. 黄剑华.  中原文物. 2012(01)

博士论文
[1]洛阳地区汉晋墓研究[D]. 张鸿亮.郑州大学 2017
[2]符号学视角下的“图像语言”研究[D]. 刘和海.南京师范大学 2017
[3]死与重生:汉代墓葬信仰研究[D]. 李虹.山东大学 2011
[4]汉代绘画形态中的循环因素研究[D]. 王伟.西安美术学院 2010

硕士论文
[1]汉代画像石平行刻纹研究[D]. 肖诗颖.中央美术学院 2019
[2]吴白庄汉画像石的造型研究[D]. 张欣蔚.山东艺术学院 2017
[3]长清区孝堂山汉代石祠画像的内容及艺术风格研究[D]. 王爱民.山东艺术学院 2017
[4]秦汉时期的丧葬研究[D]. 张超.山东师范大学 2010
[5]汉代墓室壁画图像语言研究[D]. 陈红军.福建师范大学 2009



本文编号:328496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uihuayishu/328496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6b2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