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枝式”花鸟画构图对本人创作的启发
发布时间:2021-07-15 14:50
中国画的构图亦称章法布局,是绘画创作的重要环节,构图的成功与否关系到作品的好坏。从传统花鸟画的章法布局来看,可将其大致的区分为“全景式”及“折枝式”。此中,“折枝式”一词是对应于“全景式”花鸟画而提出的,本文在分析折枝式构图历史的基础上,研究了历代经典作品中折枝式构图的应用,通过对比总结出折枝式构图的画幅形式及空白运用等表现特点,同时在研究现代组合式构图方式的基础上提出了对折枝式构图的个性化理解,最终将其应用到毕业创作中,在创作中表现出符合现代感的构图形式。
【文章来源】:济南大学山东省
【文章页数】:3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枇杷山鸟图
“折枝式”花鸟画构图对本人创作的启发42.2.1常规类第一类“S”形构图。这类构图形式是中国画中最经典的一类,在“折枝式”花鸟画的构图中,一般是截取花草树木中最入画的一部分进行描绘,以小见大,凸显整体曲线的变化之美。以宋人小品中的《枇杷山鸟图》(图1)为例,此画作从右侧出枝,整体有一个向下的趋势,但主枝却是先向上,之后下行,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欲下先上”,最后再有一个向上的“探头”,呈现出“S”形构图形式,从而使画面增加“势”的变化,加强画面的生动和丰富性,达到以一株联想全株的效果。这也与书法中提及的“一波三折”不谋而合。纵观整个花鸟画的折枝式构图,我们可以看出画面中可以同时存在很多小的开合,起到装点的作用,但是小开合不可以反宾为主,否则画面会显得毫无章法。在整个宋代以工笔为主的折枝式构图中,起到“合”的作用的一般都是主体物象,例如动物、果实等,而在明代开始,画面中的“合”更多的是以文字代替。图1枇杷山鸟图图2墨竹图第二类对角线构图。顾名思义就是在画幅中不相邻的两个角出枝和收枝的一种构图形式,这类构图形式适用于较细的花卉或者是高大粗壮的树木,一般采取上插或者下垂的形式。北宋文同的《墨竹图》(图2)就是这类构图的代表作之一,通过观察这幅作品中的竹叶和竹枝,可以看出画面整体是呈现一个下垂的表现形式,是从左上垂向右下,叶子疏密有序,对角线的构图形式使画面产生一种平衡感,显得画面富有张力的同时又给人一种生机盎然的感觉。其中,最为明显的构图特征是藏露,文同用此方式表现画面
济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5意趣,正如古文中提及的“或露其要处而隐其全;或借以点明而藏其迹。3”相同,即“景愈藏,境界愈大。”第三类边角构图。一提及边角构图就会想到“马一角夏半边”,而“折枝式”花鸟画中边角构图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采用截取法。选取植物的精华部分入画,巧妙的运用一边一角。这里以《白头丛竹图》(图3)为例,画面中从右下出枝,占据画面的右边主位置,但左边有一个向上的伸展,就打破了左边太过稀疏的格局,这种巧妙的边角处理方式,达到一种以少胜多的艺术境界。图3白头丛竹图图4葡萄草虫图2.2.2变形类上文提及的是历代经典作品中常规的三类折枝式构图形式,除此之外还有三类是在常规构图基础上的变形,如下所示:第一类“V”形构图。这类构图形式是“折枝式”花鸟画中最常见的变形构图,一般采取的是折取一大一小两枝花卉入画,但同时要考虑的因素也是最多的,两枝花卉要思量大孝疏密、主辅、藏露等因素。像林椿的《葡萄草虫图》(图4),此画作是从左侧入画,截取了大小不一的两串葡萄,画家的处理使得画面具有一定延展性,更加生动,给观赏者更多的联想空间。但是,“V”形构图不仅仅有上述一种左右两侧出画的形式,更多的是画幅下方出枝,上方留有空白,起到延伸画面的作用。第二类“爪”形构图。此类构图最具代表性的是横倚出枝。以《腊嘴桐子图》(图5)为例,画面中一枝主枝伸出三枝小枝,类似于“爪”字的形状,两枝小枝一左一右相辅而出,打破了画面原有的单调性,而左边枝上站立一只腊嘴鸟,使得整幅画作更具生机。3沈宗骞.芥舟学画编[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13.
本文编号:3285919
【文章来源】:济南大学山东省
【文章页数】:3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枇杷山鸟图
“折枝式”花鸟画构图对本人创作的启发42.2.1常规类第一类“S”形构图。这类构图形式是中国画中最经典的一类,在“折枝式”花鸟画的构图中,一般是截取花草树木中最入画的一部分进行描绘,以小见大,凸显整体曲线的变化之美。以宋人小品中的《枇杷山鸟图》(图1)为例,此画作从右侧出枝,整体有一个向下的趋势,但主枝却是先向上,之后下行,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欲下先上”,最后再有一个向上的“探头”,呈现出“S”形构图形式,从而使画面增加“势”的变化,加强画面的生动和丰富性,达到以一株联想全株的效果。这也与书法中提及的“一波三折”不谋而合。纵观整个花鸟画的折枝式构图,我们可以看出画面中可以同时存在很多小的开合,起到装点的作用,但是小开合不可以反宾为主,否则画面会显得毫无章法。在整个宋代以工笔为主的折枝式构图中,起到“合”的作用的一般都是主体物象,例如动物、果实等,而在明代开始,画面中的“合”更多的是以文字代替。图1枇杷山鸟图图2墨竹图第二类对角线构图。顾名思义就是在画幅中不相邻的两个角出枝和收枝的一种构图形式,这类构图形式适用于较细的花卉或者是高大粗壮的树木,一般采取上插或者下垂的形式。北宋文同的《墨竹图》(图2)就是这类构图的代表作之一,通过观察这幅作品中的竹叶和竹枝,可以看出画面整体是呈现一个下垂的表现形式,是从左上垂向右下,叶子疏密有序,对角线的构图形式使画面产生一种平衡感,显得画面富有张力的同时又给人一种生机盎然的感觉。其中,最为明显的构图特征是藏露,文同用此方式表现画面
济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5意趣,正如古文中提及的“或露其要处而隐其全;或借以点明而藏其迹。3”相同,即“景愈藏,境界愈大。”第三类边角构图。一提及边角构图就会想到“马一角夏半边”,而“折枝式”花鸟画中边角构图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采用截取法。选取植物的精华部分入画,巧妙的运用一边一角。这里以《白头丛竹图》(图3)为例,画面中从右下出枝,占据画面的右边主位置,但左边有一个向上的伸展,就打破了左边太过稀疏的格局,这种巧妙的边角处理方式,达到一种以少胜多的艺术境界。图3白头丛竹图图4葡萄草虫图2.2.2变形类上文提及的是历代经典作品中常规的三类折枝式构图形式,除此之外还有三类是在常规构图基础上的变形,如下所示:第一类“V”形构图。这类构图形式是“折枝式”花鸟画中最常见的变形构图,一般采取的是折取一大一小两枝花卉入画,但同时要考虑的因素也是最多的,两枝花卉要思量大孝疏密、主辅、藏露等因素。像林椿的《葡萄草虫图》(图4),此画作是从左侧入画,截取了大小不一的两串葡萄,画家的处理使得画面具有一定延展性,更加生动,给观赏者更多的联想空间。但是,“V”形构图不仅仅有上述一种左右两侧出画的形式,更多的是画幅下方出枝,上方留有空白,起到延伸画面的作用。第二类“爪”形构图。此类构图最具代表性的是横倚出枝。以《腊嘴桐子图》(图5)为例,画面中一枝主枝伸出三枝小枝,类似于“爪”字的形状,两枝小枝一左一右相辅而出,打破了画面原有的单调性,而左边枝上站立一只腊嘴鸟,使得整幅画作更具生机。3沈宗骞.芥舟学画编[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13.
本文编号:328591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uihuayishu/32859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