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生活感受与绘画创作
发布时间:2021-07-17 12:16
笔者从事美术学习以来潜心学习和观摩过大大小小的很多画展,在研究生学习期间结合自身经历,越发认识到整个画界就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创新的艺术世界。在当下文化环境中,一切艺术创作、艺术现象与艺术作为都在无形当中表现为一种从传统到现代的嬗变,人们在审美层面上越发展示出了富有层次和挑剔的眼光,要想不断的提升创作水平,必须在深入生活的基础上才能创作更好的作品。相对于今日现实世界给人丰富的感官刺激,绘画的水墨语言在表达上似乎显得苍白无力,缺乏生活感受,缺乏艺术表现力,更缺乏艺术价值。笔者结合自己这几年的外地写生、创作实践,想表达生活感受在绘画创作的重要作用。“中国画走向当代要靠自身的生活感受、积淀,只要真情实意的感受生活,沉淀生活,就会有丰富的创作源泉”。笔者以石鲁的艺术生涯以及刘文西、陈忠志、方增先等老一辈艺术家的代表作为背景分析,阐述“生活感受与自身情感与绘画创作”之间的内在关联。老一辈艺术家所付出的努力以及所取得的成绩是值得我们的学习,借鉴的。尤其他们对待生活的态度,对艺术的态度。他们追求在做好艺术前要先做好人,用细致、真诚、质朴、去对待生活。在生活中激发创作热情,找寻创作灵感。如果放弃对生活...
【文章来源】:西安美术学院陕西省
【文章页数】:2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石鲁《群英会》木刻1946
长起来的陕甘宁革命根据地和新中国的建设大潮充满激情和强烈的创作冲动,延安十年对石鲁的思想,艺术,都有很深的影响,那里的山山水水,那里的人民,都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热爱这里的生活,这里的一切,他在这里发现了属于生活的美, 他悦于表现他们,他多次深入生活, 热情洋溢的为老乡们写生,完全与人民融为一体,令观者们感到时代的动力跟脉搏,也是这里的人民的生活状态给石鲁带来了激情与灵感,也决定了他的作品给人一种感动,鼓舞。正如他所说:“不到生活中去就找不到艺术,或者要搞创作必须取之与自己直接见到的生活。”6他不同于以临摹仿古为生的大批画家,而是对生活直接的感受,他画画题材广,思路多,身边的花,草,工具,人物,山水等,而所有这些题材都和他的生活环境和生活经历有关,以生活、经历、感受等与分析一个艺术创作者的作品,这句话不无道理。石鲁从小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他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之家。在这种富足的生活状态下,他并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在他兄弟冯建影响下他爱上了艺术,1934 年十五岁的石鲁奔向成都东方美专,仅仅两年的学习时间,他专研了中国画,西洋画和图案画的知识也正是这个时候他初步了解了石涛,八大山人等画家,并领悟了他们反抗精神和悲壮的审美内涵,1939 年石鲁刚二十出头,毅然抛弃自己的富贵生活只身前往延安,因崇拜清代画家石涛和现代文学家鲁迅而改名为石鲁并沿用终生. 石鲁是中国二十世纪美术史
生活积累与内心真实感受,50 年代前期,中国投入大量当时多次到铁路工地写生,了解工人跟沿线人民的生中,但当时却一直苦恼于没有一个恰当的表达方式,见火车穿过古长城,于是,构思出来了,这幅作品就诞族牧民,草原,羊群,画面分为三个层次,远处是起伏的蜿蜒的古长城,近处是羊群被轰鸣声惊扰并奔跑以及图 3 石鲁《古长城外》1954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石鲁论[J]. 王川. 西北美术. 1997(03)
本文编号:3288159
【文章来源】:西安美术学院陕西省
【文章页数】:2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石鲁《群英会》木刻1946
长起来的陕甘宁革命根据地和新中国的建设大潮充满激情和强烈的创作冲动,延安十年对石鲁的思想,艺术,都有很深的影响,那里的山山水水,那里的人民,都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热爱这里的生活,这里的一切,他在这里发现了属于生活的美, 他悦于表现他们,他多次深入生活, 热情洋溢的为老乡们写生,完全与人民融为一体,令观者们感到时代的动力跟脉搏,也是这里的人民的生活状态给石鲁带来了激情与灵感,也决定了他的作品给人一种感动,鼓舞。正如他所说:“不到生活中去就找不到艺术,或者要搞创作必须取之与自己直接见到的生活。”6他不同于以临摹仿古为生的大批画家,而是对生活直接的感受,他画画题材广,思路多,身边的花,草,工具,人物,山水等,而所有这些题材都和他的生活环境和生活经历有关,以生活、经历、感受等与分析一个艺术创作者的作品,这句话不无道理。石鲁从小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他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之家。在这种富足的生活状态下,他并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在他兄弟冯建影响下他爱上了艺术,1934 年十五岁的石鲁奔向成都东方美专,仅仅两年的学习时间,他专研了中国画,西洋画和图案画的知识也正是这个时候他初步了解了石涛,八大山人等画家,并领悟了他们反抗精神和悲壮的审美内涵,1939 年石鲁刚二十出头,毅然抛弃自己的富贵生活只身前往延安,因崇拜清代画家石涛和现代文学家鲁迅而改名为石鲁并沿用终生. 石鲁是中国二十世纪美术史
生活积累与内心真实感受,50 年代前期,中国投入大量当时多次到铁路工地写生,了解工人跟沿线人民的生中,但当时却一直苦恼于没有一个恰当的表达方式,见火车穿过古长城,于是,构思出来了,这幅作品就诞族牧民,草原,羊群,画面分为三个层次,远处是起伏的蜿蜒的古长城,近处是羊群被轰鸣声惊扰并奔跑以及图 3 石鲁《古长城外》1954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石鲁论[J]. 王川. 西北美术. 1997(03)
本文编号:328815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uihuayishu/32881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