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传统山水画空间表现
发布时间:2021-07-17 13:25
本文力图以时间概念为牵引,从不同时代的绘画理论为切入点,来阐述每个时代对画面空间的理解和表达。文章力图把这一现象总结,概括出一个大的规律,使其系统化,为山水画的创作更好的服务。无论这种空间感在画面上以什么样的形式表现,其文化底蕴是一脉相承的,都是五千年文明链上的一环,只是时间的先后不同而已。每个时代都在自觉或不自觉的探索,寻找着属于自己的艺术样式。中国传统山水画的创作不是画家直接表现自己生理视觉所见,而是一个“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过程,他是对客观自然的超越,对生理真实的超越。对其空间的处理有其独特的思维方式和创作理论,如“以大观小”,“以小观大”的思维智慧,“重叠式”,“虚实对比”,“自由视点式”的空间表现方式等等。本文谈及到传统山水画所依赖的美学理论和哲学思想,从中寻找到古人的得失,总结经验,通过对中国山水画空间的分析对养成一种自由自觉的多维性空间及表现意识,完成中国山水画自身的里程有着借鉴意义。
【文章来源】:西北师范大学甘肃省
【文章页数】:4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明)仇英《仙山楼阁图》的想象才能完成
(图 2)画中描写岗峦起伏的群山和烟波浩淼的江湖。依山临水,布置以渔村野市,水榭亭台,茅庵草舍,水磨长桥,并穿插捕鱼、驶船、行路、赶脚、游玩等人物活动。形像精细,刻画入微,人物虽细小如豆,而意态栩栩如生,飞鸟虽轻轻一点,却具翱翔之势。在这幅画中,王希孟不发挥想象是无法表现的,这就是“神会物象”的作用。这种以神会物象为基础的表现方法,充分利用时间的绵延,使视线随神游而扩展,不断变换着视点,得到一个流动的节奏化的空间效果。
观“以大观小”与微观的“以小观大”法,整体构成上峭壁直入云端,是宏观远望以取其势,以此距离,不仅“远人无目 图3 (宋) 马远 《踏歌图》而且于丛木深樤中是否有人都难以分辨。但此图远人不仅有目,而且嘻笑唱歌之神态都刻画的生动宛然,成功地达到了构图中的观察欲远即远,欲近即近的自由境界,“以小观大”, 往往突出刻画某一主体形象以作为构成画面的视觉中心,其取景范围浓缩,丘壑变化较为单纯凝练,强调物象单纯性所传达的情绪,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中国山水画的空间处理[J]. 范瑞芳,焦俊亮. 集宁师专学报. 2005(03)
[2]建构古典山水画空间理论的话语体系——释“以大观小”的思维智慧[J]. 刘继潮. 美术研究. 2004(02)
[3]另一种空间[J]. 漠及. 美术观察. 2002(05)
[4]宗白华中西空间意识比较论述评[J]. 张慧.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2000(04)
[5]山水画三远法别解[J]. 洪惠镇. 美术研究. 1998(04)
[6]中国美学的时空观[J]. 朱志荣. 文艺研究. 1990(01)
[7]艺术的时空结构与艺术的感知[J]. 黄河涛. 文艺研究. 1988(06)
[8]空间·时间·空白——学习民族传统绘画的点滴体会[J]. 李少文. 美术研究. 1981(01)
本文编号:3288262
【文章来源】:西北师范大学甘肃省
【文章页数】:4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明)仇英《仙山楼阁图》的想象才能完成
(图 2)画中描写岗峦起伏的群山和烟波浩淼的江湖。依山临水,布置以渔村野市,水榭亭台,茅庵草舍,水磨长桥,并穿插捕鱼、驶船、行路、赶脚、游玩等人物活动。形像精细,刻画入微,人物虽细小如豆,而意态栩栩如生,飞鸟虽轻轻一点,却具翱翔之势。在这幅画中,王希孟不发挥想象是无法表现的,这就是“神会物象”的作用。这种以神会物象为基础的表现方法,充分利用时间的绵延,使视线随神游而扩展,不断变换着视点,得到一个流动的节奏化的空间效果。
观“以大观小”与微观的“以小观大”法,整体构成上峭壁直入云端,是宏观远望以取其势,以此距离,不仅“远人无目 图3 (宋) 马远 《踏歌图》而且于丛木深樤中是否有人都难以分辨。但此图远人不仅有目,而且嘻笑唱歌之神态都刻画的生动宛然,成功地达到了构图中的观察欲远即远,欲近即近的自由境界,“以小观大”, 往往突出刻画某一主体形象以作为构成画面的视觉中心,其取景范围浓缩,丘壑变化较为单纯凝练,强调物象单纯性所传达的情绪,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中国山水画的空间处理[J]. 范瑞芳,焦俊亮. 集宁师专学报. 2005(03)
[2]建构古典山水画空间理论的话语体系——释“以大观小”的思维智慧[J]. 刘继潮. 美术研究. 2004(02)
[3]另一种空间[J]. 漠及. 美术观察. 2002(05)
[4]宗白华中西空间意识比较论述评[J]. 张慧.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2000(04)
[5]山水画三远法别解[J]. 洪惠镇. 美术研究. 1998(04)
[6]中国美学的时空观[J]. 朱志荣. 文艺研究. 1990(01)
[7]艺术的时空结构与艺术的感知[J]. 黄河涛. 文艺研究. 1988(06)
[8]空间·时间·空白——学习民族传统绘画的点滴体会[J]. 李少文. 美术研究. 1981(01)
本文编号:328826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uihuayishu/32882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