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性之像 ——初探中国画语言之线条的个性表现
发布时间:2021-07-18 12:12
线条作为最基本、最单纯、最朴素的造型语言,被各种绘画所广泛使用,但是,线在中国画中却有着极其特殊的地位。早在唐代,张彦远就在《历代名画记》中宣称:“无线者非画也”,故而中国画是线条的艺术,线条是中国画的灵魂,即是中国画发展的历程。线条是中国画独特的表现语言,在千余年的发展中已然成为一个特殊的语汇体系,它代表着中国人用“汉语”这个视觉语言在世界绘画史中说话。中国传统的线造型作为一种独立的绘画语言,经过了不断的传承和发展,已然有着高度的审美功能和审美价值,且体现了“天人合一”、“物我同化”的传统哲学观念。纵观古今,各学者对中国画线条的研究可谓数不胜数,然而,艺无止境,随着时代的前进,人们审美能力的提高,线描艺术得到了当代美术界以全新视角的审视和思考。在这种情况下本文仍希望能够在撷取前人已经相当完善的宝贵成果上,尝试从线条的个性化这一观点出发,充分地了解和运用中国画线条的各审美价值,并且通过对近现代杰出画家在线条上的个性表现,来总结面对当下对于中国画线条的发展,如何摆正个人的学习态度,在继承和探讨传统绘画线条高超的表现技巧以及优秀的文化内涵的同时,力求突破形体塑造的局限,试图表现自我的精神世...
【文章来源】:湖南师范大学湖南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7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海棠峡蝶图》图1一2《梅石溪鬼图》
图l一3《女史篇图》图1一4《洛神赋图》(局部)等,都是取高古游丝描来表现画中人物衣着的舒展飘逸之感。铁线的线迹从容凝重,饱含力度,厚重而具阳刚之气,在永乐宫壁画中
道子的《送子天王图》和《地狱变相图》,强化了线条的意识,强调用笔的转折、顿挫,行笔放纵不羁,表现出来的衣纹飞动飘逸,有迎图1一7《五牛图》图1一8《六祖伐竹图》(局部)风飘举之动感。而在其之后的画家韩混,对衣纹褶皱的处理却是外柔内刚,他在柔韧匀长的线条里加入了凝重且有力度的转折笔法,使得衣褶具有含蓄厚重之美,丰富的体现了浓郁的生活气息。他的《五牛图》,更是真实的再现了黄牛皮厚实多皱的质感,可谓精微之致。再观南宋梁楷的《六祖伐竹图》,以折芦描绘出,线条极富粗细、润涩、疾缓、轻重变化。画中六祖的粗麻僧衣用线涩硬疾驰,顿挫分明;五官和手臂的用线却是湿润饱和,畅顺流利;而劈刀的线条劲健细长
【参考文献】:
硕士论文
[1]谈中国绘画中线条的艺术表现力[D]. 文明红.辽宁师范大学 2007
[2]“骨法用笔”与中国画的线性艺术[D]. 王华.四川大学 2003
本文编号:3289555
【文章来源】:湖南师范大学湖南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7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海棠峡蝶图》图1一2《梅石溪鬼图》
图l一3《女史篇图》图1一4《洛神赋图》(局部)等,都是取高古游丝描来表现画中人物衣着的舒展飘逸之感。铁线的线迹从容凝重,饱含力度,厚重而具阳刚之气,在永乐宫壁画中
道子的《送子天王图》和《地狱变相图》,强化了线条的意识,强调用笔的转折、顿挫,行笔放纵不羁,表现出来的衣纹飞动飘逸,有迎图1一7《五牛图》图1一8《六祖伐竹图》(局部)风飘举之动感。而在其之后的画家韩混,对衣纹褶皱的处理却是外柔内刚,他在柔韧匀长的线条里加入了凝重且有力度的转折笔法,使得衣褶具有含蓄厚重之美,丰富的体现了浓郁的生活气息。他的《五牛图》,更是真实的再现了黄牛皮厚实多皱的质感,可谓精微之致。再观南宋梁楷的《六祖伐竹图》,以折芦描绘出,线条极富粗细、润涩、疾缓、轻重变化。画中六祖的粗麻僧衣用线涩硬疾驰,顿挫分明;五官和手臂的用线却是湿润饱和,畅顺流利;而劈刀的线条劲健细长
【参考文献】:
硕士论文
[1]谈中国绘画中线条的艺术表现力[D]. 文明红.辽宁师范大学 2007
[2]“骨法用笔”与中国画的线性艺术[D]. 王华.四川大学 2003
本文编号:328955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uihuayishu/32895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