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与笔墨的融合——王一亭肖像画中的实验性元素
发布时间:2021-08-01 19:58
摄影术传入中国并在上海流行之时,以王一亭为代表的海派人物画家通过和摄影师合作,试图将摄影与笔墨融合,即在"写真"人物时,头像部分直接使用"照片",而"衣冠补景"则用笔墨写出,并由此而创造风格新颖的肖像画。
【文章来源】: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2020,(03)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5 页
【部分图文】:
王一亭像,1923年
图1 王一亭像,1923年狂探内典不袈裟,粥饭缠人尚有家。记得依稀来路否,龙湫洗盋咒莲华。画禅游戏笔嶙峋,我更扪?礙手皴。佛偈猛如狮子吼,可知逢著过来人。一亭先生断荤奉佛,出画像索题,书二绝句。癸亥夏吴昌硕,时年八十。
在这幅作品中,王一亭和吴昌硕合作的成分并不明显,王一亭所做的工作仅仅是提供了自己的半身照及背景的渲染工作,而真正使照片具有“如画”效果的关键其实在于诗题部分。能诗能书是传统画家,特别是明清以来文人画家的基本素养,“画者,文之极也”的审美传统在20世纪初期的海派艺术中得到了延续和充分的发挥,“诗书画印”这种从元代发展起来的文人审美形式在海派艺术生态中业已变成大众之趣味。如果画家只精于绘事,但不通文采及书法,其作品必将大打折扣。鉴于此,一些诗文及书法功底薄弱或稍欠火候的画家会选择“诗书画”合作的方式与他人共同完成作品。但选择与摄影作品“合作”,却是摆在文人面前的一道关于雅俗抉择的难题。因为创作诗文和书写诗文都是文人之雅事,但肖像摄影却是“工匠”之事。笔者无意诋毁摄影的艺术价值,但摄影传入中国的很长一段时间内,都被视为“奇技淫巧”,属于工匠之事,不入文人议论。[9]而吴昌硕能在摄影作品上题诗钤印,其实得益于20世纪初期上海地区多元包容的艺术生态,在这种艺术生态的影响下,吴昌硕本人也有着较为开放包容的审美观。在此艺术生态之中,职业画家、文人画家、摄影家之间并没有悬殊的尊卑关系。他们之间通常保持着密切的书画合作关系,如在王一亭的存世作品中,存在大量“王画吴题”的作品,[10]再如吴昌硕夫人施酒过世之后,为了纪念爱妻,曾邀王一亭和摄影家胡伯翔等人合作过一幅由照片、诗文、书法、绘画、钤印等多元素组成的作品。图4 左为吴昌硕夫人照片,右为吴昌硕夫人像(局部)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自我作古空群雄”——吴昌硕书法综述[J]. 陈大中. 中国书法. 2017(23)
[2]自高唯有石先生——从印风看吴昌硕“苍石”等名号背后的文张华化飚意蕴[J]. 张华飚. 中国书法. 2017(12)
[3]“画意摄影”在中国[J]. 崇秀全. 文艺争鸣. 2006(04)
[4]卓有遗风胡伯翔[J]. 左仞. 上海工艺美术. 1997(02)
本文编号:3316156
【文章来源】: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2020,(03)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5 页
【部分图文】:
王一亭像,1923年
图1 王一亭像,1923年狂探内典不袈裟,粥饭缠人尚有家。记得依稀来路否,龙湫洗盋咒莲华。画禅游戏笔嶙峋,我更扪?礙手皴。佛偈猛如狮子吼,可知逢著过来人。一亭先生断荤奉佛,出画像索题,书二绝句。癸亥夏吴昌硕,时年八十。
在这幅作品中,王一亭和吴昌硕合作的成分并不明显,王一亭所做的工作仅仅是提供了自己的半身照及背景的渲染工作,而真正使照片具有“如画”效果的关键其实在于诗题部分。能诗能书是传统画家,特别是明清以来文人画家的基本素养,“画者,文之极也”的审美传统在20世纪初期的海派艺术中得到了延续和充分的发挥,“诗书画印”这种从元代发展起来的文人审美形式在海派艺术生态中业已变成大众之趣味。如果画家只精于绘事,但不通文采及书法,其作品必将大打折扣。鉴于此,一些诗文及书法功底薄弱或稍欠火候的画家会选择“诗书画”合作的方式与他人共同完成作品。但选择与摄影作品“合作”,却是摆在文人面前的一道关于雅俗抉择的难题。因为创作诗文和书写诗文都是文人之雅事,但肖像摄影却是“工匠”之事。笔者无意诋毁摄影的艺术价值,但摄影传入中国的很长一段时间内,都被视为“奇技淫巧”,属于工匠之事,不入文人议论。[9]而吴昌硕能在摄影作品上题诗钤印,其实得益于20世纪初期上海地区多元包容的艺术生态,在这种艺术生态的影响下,吴昌硕本人也有着较为开放包容的审美观。在此艺术生态之中,职业画家、文人画家、摄影家之间并没有悬殊的尊卑关系。他们之间通常保持着密切的书画合作关系,如在王一亭的存世作品中,存在大量“王画吴题”的作品,[10]再如吴昌硕夫人施酒过世之后,为了纪念爱妻,曾邀王一亭和摄影家胡伯翔等人合作过一幅由照片、诗文、书法、绘画、钤印等多元素组成的作品。图4 左为吴昌硕夫人照片,右为吴昌硕夫人像(局部)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自我作古空群雄”——吴昌硕书法综述[J]. 陈大中. 中国书法. 2017(23)
[2]自高唯有石先生——从印风看吴昌硕“苍石”等名号背后的文张华化飚意蕴[J]. 张华飚. 中国书法. 2017(12)
[3]“画意摄影”在中国[J]. 崇秀全. 文艺争鸣. 2006(04)
[4]卓有遗风胡伯翔[J]. 左仞. 上海工艺美术. 1997(02)
本文编号:331615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uihuayishu/33161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