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剑父的“十五年计划”与新折衷主义
发布时间:2021-09-19 14:15
1939年,高剑父(1879-1951)流寓澳门,对自己今后的绘画曾制定一个"十五年计划",其中有七项主要内容,如"宋院画之现代研究一年""佛画两年""基督画一年""整理著述一年""宣扬国画两年""办艺术研究院三年""深入研究新宋院画和新文人画五年"。第一项与第七项联系最为紧密,体现了他的新折衷思想,即在写实性的宋代院画和明清以来的文人画之间寻求一种平衡。之所以谓"新折衷主义",因为这时高剑父的文化立场发生了变化,他开始在中国传统绘画内部寻求可供整合的文化资源,以区别于之前他以融合中西的折衷思想。
【文章来源】:美术研究. 2020,(06)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7 页
【部分图文】:
高剑父《白孔雀》1940年纸本彩墨171×93cm
中庸是儒家的理想,也是历来抗争中的中国知识分子最终的归宿,以为这不偏不倚的姿态能免受来自左右的攻讦。可惜,高剑父不是谦谦君子,他的“折衷”观是三个反对:反对“定于一尊”,反对“墨守成规”,反对“陈陈相因”。因而四面出击,让自己受到左右夹攻,“纯西洋画家既鄙之为不足道,纯国画家则更愤然说不是正轨”。[16]1947年广州的美术节,高剑父又宣扬他的“新国画”主张,言称若开世界美术大会,中国政府将拿什么样的作品去参展?古派画刻板,老古董,不行;西洋画不甚发达,历史不大深长,也不行;只有他提倡的新国画才能代表现代的中国绘画。[17]李育中说他招牌有了,货色不对,即折衷、调和的创新观念对了,近代绘画“大同化”(其自解为“泯除国界,打破区域的限制,以时代精神相通抱”)的观念对了,但没画好,所变不多,让人失望,尤其是现在(1948)更停滞了;胡根天说,中西绘画各有技法各有材料,历史背景不同,派别错综复杂,不能张冠李戴,“折衷”的概念不妥,折衷派更不能代表现代中国的绘画,那是东抄西袭。胡根天认为西洋画对现代中国画的影响是观赏上的自然反应,不是技术上的刻意模仿——那是一条死路,当自误误人。[18]也有人肯定,如1936年蔡元培在《艺术建设》创刊号上撰文,以其“正反合”的历史观解释高剑父的绘画变革,即认为高氏从国画(正)开始,继而到日本研习西洋画学(反),从而“合”之,“揭橥‘折衷派’的‘新国画’”;[19]也有人赞美,如任英汉在《星岛日报》上撰文,说高剑父“他的作品动人处,与其说是豪迈笔调和丰富色彩,实不如是在主题表现的控诉性,一种迫人的情绪的形象化”。[20]
对于高剑父,他的文化“折衷”观念并不停留于画法本身。以高氏之语,为真美合一,理趣兼到,“有国画的精神气韵,又有西画之科学技法”。高剑父称其为“新国画”,认为这具备中国美术的现代性,故又称“现代画”“现代绘画”或“现代艺术”。就“折衷”而言,有方法问题也有思想问题。早期融合中西的“折衷”思想,受那时西学传入及知识界崇尚科学有关,且将这中西关系问题转换为“新旧”之间的对立与转换。他认为世间一切事物均在变化中发展着,变化才有生气,才有进步。“我们何以要研究这派画(指其所倡导的新国画),何以要改变作风?因国画千余年来无大变化,有之亦凤毛麟角。……20世纪科学昌明,日新月异,世界断无死守成法之国家,各国艺术,三几十年一变,真是千变万化。比之我国,专事摹仿,所以每况愈下,一代不如一代”。[4]变化,仅仅是革新的要求,或说是“现代”的要求,具体而论,就是如何变?是彻底地颠覆?不!高剑父是温和的、传统的,他仅仅是在“变法创派”,或者说“变法维新”,这就是高剑父的“现代”精神。二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民国时期广东“新”“旧”画派之论争[J]. 黄大德. 美术观察. 1999(10)
本文编号:3401765
【文章来源】:美术研究. 2020,(06)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7 页
【部分图文】:
高剑父《白孔雀》1940年纸本彩墨171×93cm
中庸是儒家的理想,也是历来抗争中的中国知识分子最终的归宿,以为这不偏不倚的姿态能免受来自左右的攻讦。可惜,高剑父不是谦谦君子,他的“折衷”观是三个反对:反对“定于一尊”,反对“墨守成规”,反对“陈陈相因”。因而四面出击,让自己受到左右夹攻,“纯西洋画家既鄙之为不足道,纯国画家则更愤然说不是正轨”。[16]1947年广州的美术节,高剑父又宣扬他的“新国画”主张,言称若开世界美术大会,中国政府将拿什么样的作品去参展?古派画刻板,老古董,不行;西洋画不甚发达,历史不大深长,也不行;只有他提倡的新国画才能代表现代的中国绘画。[17]李育中说他招牌有了,货色不对,即折衷、调和的创新观念对了,近代绘画“大同化”(其自解为“泯除国界,打破区域的限制,以时代精神相通抱”)的观念对了,但没画好,所变不多,让人失望,尤其是现在(1948)更停滞了;胡根天说,中西绘画各有技法各有材料,历史背景不同,派别错综复杂,不能张冠李戴,“折衷”的概念不妥,折衷派更不能代表现代中国的绘画,那是东抄西袭。胡根天认为西洋画对现代中国画的影响是观赏上的自然反应,不是技术上的刻意模仿——那是一条死路,当自误误人。[18]也有人肯定,如1936年蔡元培在《艺术建设》创刊号上撰文,以其“正反合”的历史观解释高剑父的绘画变革,即认为高氏从国画(正)开始,继而到日本研习西洋画学(反),从而“合”之,“揭橥‘折衷派’的‘新国画’”;[19]也有人赞美,如任英汉在《星岛日报》上撰文,说高剑父“他的作品动人处,与其说是豪迈笔调和丰富色彩,实不如是在主题表现的控诉性,一种迫人的情绪的形象化”。[20]
对于高剑父,他的文化“折衷”观念并不停留于画法本身。以高氏之语,为真美合一,理趣兼到,“有国画的精神气韵,又有西画之科学技法”。高剑父称其为“新国画”,认为这具备中国美术的现代性,故又称“现代画”“现代绘画”或“现代艺术”。就“折衷”而言,有方法问题也有思想问题。早期融合中西的“折衷”思想,受那时西学传入及知识界崇尚科学有关,且将这中西关系问题转换为“新旧”之间的对立与转换。他认为世间一切事物均在变化中发展着,变化才有生气,才有进步。“我们何以要研究这派画(指其所倡导的新国画),何以要改变作风?因国画千余年来无大变化,有之亦凤毛麟角。……20世纪科学昌明,日新月异,世界断无死守成法之国家,各国艺术,三几十年一变,真是千变万化。比之我国,专事摹仿,所以每况愈下,一代不如一代”。[4]变化,仅仅是革新的要求,或说是“现代”的要求,具体而论,就是如何变?是彻底地颠覆?不!高剑父是温和的、传统的,他仅仅是在“变法创派”,或者说“变法维新”,这就是高剑父的“现代”精神。二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民国时期广东“新”“旧”画派之论争[J]. 黄大德. 美术观察. 1999(10)
本文编号:340176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uihuayishu/34017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