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像的法度与创造力 ——西藏昌都嘎玛乡唐卡画师的艺术实践
发布时间:2021-10-16 12:21
当代人类学对以往的功能主义、结构主义等静态模式产生质疑,使实践、感知、情感、创造性等与个体能动性关联紧密的议题成为学科研究的热点。在这一背景之下,艺术作为兼具激情与文化法则的一个领域,重新受到人类学的重视。而研究范式的转换,也使人类学对艺术的认知发生了重大转变。艺术不再只是被视为物品,而是被视为一套特殊的语用体系,在介入实践的过程中与社会、文化进行着互动和再生产。本文选取西藏昌都县嘎玛乡唐卡画师的艺术实践作为田野个案,尝试从唐卡被绘制的过程,探讨画师如何在佛教造像的法度约束之下发挥个体能动性与创造力,并关注唐卡艺术如何随着个体的创新和文化间的接触发生变迁,以及在这一过程中如何实现多重价值与意义的生产与表达。在研究视角上,本文作者尝试从技术和艺术形式层面开始,对唐卡的绘制过程进行深入解释,并将绘制唐卡这一过程置于具体的场景与文化感知体系中,努力将艺术实践者内部观念与行为与外部的文化与社会联系起来进行考察。在研究方法上采取对同一社群的多点田野调查,通过身体力行的艺术实践,从多感官的维度参与和体验嘎玛乡画师艺术实践,并在民族志书写中呈现研究者与研究对象双方共同建构,使研究步步深入的田野工作过...
【文章来源】:中央民族大学北京市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216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一、我与西藏艺术结缘
二、从艺术到人类学
第二节 研究回顾与反思
一、艺术人类学与实践转向
二、对唐卡造像艺术研究的回顾及思考
第三节 理论视角
一、从观念到唐卡—文化感知体系中的艺术生产与个体能动性
二、以唐卡画师为中心的四重组织模式—从艺术生产出发的整体论
第四节 研究方法:体验式的田野工作民族志
一、从亲历到体行:从亲历日常生活到体行艺术实践
二、从研究文本、图像到体验生产过程:从视觉主义到多感官研究
三、民族志书写:呈现步步深入的田野过程
第五节 主要内容与篇章结构
第一章 田野:遥远的地方与流动的人群
第一节 寻访嘎玛乡:进入地方性的社区
一、行程与经历
二、民族民间手工艺术之乡:嘎玛乡
三、画师之村:比如村
第二节 对田野的再思考:社区与社群
一、两位老师:从嘎玛乡再到昌都
二、一项多点田野研究:嘎玛乡画师的艺术实践
第二章 一个地方性的绘画史
第一节 小地方的大历史
一、嘎雪:嘎玛寺之下的部落
二、"跃进新时代"的嘎玛区
第二节 历史中的画派与地方
一、一个画派·三地画风
二、教派与画派:寺院与画派传承地
三、嘎雪·嘎玛嘎赤:画派在地方的传承史
第三章 赋神予形:造像的观念
第一节 起源故事:绘画的神性
一、神授绘画
二、神变画师
第二节 造像:将神灵有形化
一、发心:造像的各种动因
二、佛之相:以差异表达神性
三、绘画语言的选择
第四章 阐释造像量度:绘画的法则与实践
第一节 学画量度图:不同的学习方式
一、我的第一课
二、学习造像量度的不同方式
第二节 法中之度:不同的造像量度
一、关于造像量度的文献:历辈大师的再注解
二、不同的造像量度图:画派之别
第三节 美与法度:对如何运用造像量度的争论
一、造像量度与美:打线与不打线之争
二、造像之美:法度之内的创造
第五章 绘制唐卡:场景中的感知与个体能动性
第一节 绘制唐卡的场所与人
一、选择场所
二、个体与他者的互动
第二节 场景中的绘制过程:感知与表述
一、体悟与表达:起稿的因循与创造
二、心境与画境:感知与赋彩工艺
三、心力的凝聚与倾注:赋予唐卡生命力
第六章 唐卡的未来:在遭遇艺术、商品化时的自我审视
第一节 由唐卡艺术博览会引发的困惑与对话
一、唐卡艺术博览会中的嘎玛乡画师
二、审美评判:嘎玛乡画师的困惑
第二节 经历"文化遗产":再问什么是嘎玛嘎赤?
一、被强调的"本真性":嘎玛嘎赤唐卡的形式特征
二、形式与权力:嘎玛嘎赤传承地与传承人之争
第三节 遭遇"艺术":再问唐卡是什么?
一、创造力与个人风格:唐卡是不是艺术?
二、唐卡如何创新:嘎玛乡画师的探索
结论 造像的法度与创造力
一、遵循法度:一种能动的选择
二、唐卡的价值:信仰的艺术
三、理想的美:永恒的信仰与实践
参考文献
附录
一、历辈噶玛巴世系表
二、多线索的嘎雪画师传承表
三、造像量度单位名称及换算表
四、嘎玛嘎赤画派常用颜色表
五、嘎玛乡的一年生产生活周期表
六、嘎玛乡日常生活消费品及物价表(2010年)
七、汉藏译名对照表
攻读学位论文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白琉璃》造像量度画本[J]. 熊文彬,一西平措. 中国藏学. 2010(S1)
[2]噶玛噶孜画派绘画基本特点论要[J]. 杨嘉铭.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08(01)
[3]康区藏传绘画派别和系统初探[J]. 杨嘉铭.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06)
[4]论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J]. 刘魁立. 河南社会科学. 2007(01)
[5]华丽的山谷噶玛沟 一条以唐卡、铜佛和珍宝首饰闻名全藏的山谷[J]. 高晓涛. 西藏人文地理. 2006(06)
[6]艺术人类学的生成及其基本含义[J]. 郑元者.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04)
[7]手工艺·历史·文化·行为:我们应该怎样研究民间艺术和技术[J]. 迈克尔·欧文·琼斯,游自荧. 民间文化论坛. 2005(05)
[8]《造像量度经》研究综述[J]. 魏查理,罗文华. 故宫博物院院刊. 2004(02)
[9]噶玛噶举派黑帽系活佛述略[J]. 克珠群佩. 西藏大学学报(汉文版). 2004(01)
[10]明大宝法王建普度大斋长卷[J]. 罗文华. 中国藏学. 1995(01)
博士论文
[1]唐卡的审美意蕴和技法材料研究[D]. 潘缨.中央民族大学 2006
硕士论文
[1]《造像量度经》对勘与相关问题之探讨[D]. 闫雪.首都师范大学 2009
[2]帕廓街的唐卡作坊考察[D]. 徐加存.首都师范大学 2007
[3]新勉唐画派唐卡大师丹巴绕旦之研究[D]. 王金峰.首都师范大学 2007
[4]浅析《造像量度经》中的象征性因素[D]. 廖方容.四川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439796
【文章来源】:中央民族大学北京市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216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一、我与西藏艺术结缘
二、从艺术到人类学
第二节 研究回顾与反思
一、艺术人类学与实践转向
二、对唐卡造像艺术研究的回顾及思考
第三节 理论视角
一、从观念到唐卡—文化感知体系中的艺术生产与个体能动性
二、以唐卡画师为中心的四重组织模式—从艺术生产出发的整体论
第四节 研究方法:体验式的田野工作民族志
一、从亲历到体行:从亲历日常生活到体行艺术实践
二、从研究文本、图像到体验生产过程:从视觉主义到多感官研究
三、民族志书写:呈现步步深入的田野过程
第五节 主要内容与篇章结构
第一章 田野:遥远的地方与流动的人群
第一节 寻访嘎玛乡:进入地方性的社区
一、行程与经历
二、民族民间手工艺术之乡:嘎玛乡
三、画师之村:比如村
第二节 对田野的再思考:社区与社群
一、两位老师:从嘎玛乡再到昌都
二、一项多点田野研究:嘎玛乡画师的艺术实践
第二章 一个地方性的绘画史
第一节 小地方的大历史
一、嘎雪:嘎玛寺之下的部落
二、"跃进新时代"的嘎玛区
第二节 历史中的画派与地方
一、一个画派·三地画风
二、教派与画派:寺院与画派传承地
三、嘎雪·嘎玛嘎赤:画派在地方的传承史
第三章 赋神予形:造像的观念
第一节 起源故事:绘画的神性
一、神授绘画
二、神变画师
第二节 造像:将神灵有形化
一、发心:造像的各种动因
二、佛之相:以差异表达神性
三、绘画语言的选择
第四章 阐释造像量度:绘画的法则与实践
第一节 学画量度图:不同的学习方式
一、我的第一课
二、学习造像量度的不同方式
第二节 法中之度:不同的造像量度
一、关于造像量度的文献:历辈大师的再注解
二、不同的造像量度图:画派之别
第三节 美与法度:对如何运用造像量度的争论
一、造像量度与美:打线与不打线之争
二、造像之美:法度之内的创造
第五章 绘制唐卡:场景中的感知与个体能动性
第一节 绘制唐卡的场所与人
一、选择场所
二、个体与他者的互动
第二节 场景中的绘制过程:感知与表述
一、体悟与表达:起稿的因循与创造
二、心境与画境:感知与赋彩工艺
三、心力的凝聚与倾注:赋予唐卡生命力
第六章 唐卡的未来:在遭遇艺术、商品化时的自我审视
第一节 由唐卡艺术博览会引发的困惑与对话
一、唐卡艺术博览会中的嘎玛乡画师
二、审美评判:嘎玛乡画师的困惑
第二节 经历"文化遗产":再问什么是嘎玛嘎赤?
一、被强调的"本真性":嘎玛嘎赤唐卡的形式特征
二、形式与权力:嘎玛嘎赤传承地与传承人之争
第三节 遭遇"艺术":再问唐卡是什么?
一、创造力与个人风格:唐卡是不是艺术?
二、唐卡如何创新:嘎玛乡画师的探索
结论 造像的法度与创造力
一、遵循法度:一种能动的选择
二、唐卡的价值:信仰的艺术
三、理想的美:永恒的信仰与实践
参考文献
附录
一、历辈噶玛巴世系表
二、多线索的嘎雪画师传承表
三、造像量度单位名称及换算表
四、嘎玛嘎赤画派常用颜色表
五、嘎玛乡的一年生产生活周期表
六、嘎玛乡日常生活消费品及物价表(2010年)
七、汉藏译名对照表
攻读学位论文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白琉璃》造像量度画本[J]. 熊文彬,一西平措. 中国藏学. 2010(S1)
[2]噶玛噶孜画派绘画基本特点论要[J]. 杨嘉铭.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08(01)
[3]康区藏传绘画派别和系统初探[J]. 杨嘉铭.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06)
[4]论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J]. 刘魁立. 河南社会科学. 2007(01)
[5]华丽的山谷噶玛沟 一条以唐卡、铜佛和珍宝首饰闻名全藏的山谷[J]. 高晓涛. 西藏人文地理. 2006(06)
[6]艺术人类学的生成及其基本含义[J]. 郑元者.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04)
[7]手工艺·历史·文化·行为:我们应该怎样研究民间艺术和技术[J]. 迈克尔·欧文·琼斯,游自荧. 民间文化论坛. 2005(05)
[8]《造像量度经》研究综述[J]. 魏查理,罗文华. 故宫博物院院刊. 2004(02)
[9]噶玛噶举派黑帽系活佛述略[J]. 克珠群佩. 西藏大学学报(汉文版). 2004(01)
[10]明大宝法王建普度大斋长卷[J]. 罗文华. 中国藏学. 1995(01)
博士论文
[1]唐卡的审美意蕴和技法材料研究[D]. 潘缨.中央民族大学 2006
硕士论文
[1]《造像量度经》对勘与相关问题之探讨[D]. 闫雪.首都师范大学 2009
[2]帕廓街的唐卡作坊考察[D]. 徐加存.首都师范大学 2007
[3]新勉唐画派唐卡大师丹巴绕旦之研究[D]. 王金峰.首都师范大学 2007
[4]浅析《造像量度经》中的象征性因素[D]. 廖方容.四川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43979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uihuayishu/34397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