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绘画论文 >

遗失的环节:南宋赵伯驹、赵伯骕的赤壁主题创作

发布时间:2021-10-29 06:59
  在《后赤壁赋》主题叙事长卷沉寂了四百余年后,文徵明的《仿赵伯骕后赤壁赋图》突现。这看似缺乏逻辑的画史现象,指示了曾存在赵伯驹、伯骕赤壁图的可能性。在北宋到明代《后赤壁赋》叙事画的图式转变中,赵氏兄弟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赵氏兄弟的多重身份,在这一题材的创作中得以和解。而其背后的政治意图和创制情境,或与宋高宗主导的苏轼平反工程有关。 

【文章来源】: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2020,(01)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9 页

【部分图文】:

遗失的环节:南宋赵伯驹、赵伯骕的赤壁主题创作


乔仲常《后赤壁赋图卷》局部

赤壁,苏轼


图4-1乔仲常《后赤壁赋图卷》局部在“仿赵本”中,单凭衣着已无法从群像中识别苏轼的地位与状态,因此画家通过添加头饰将主人公与他人区别开来。苏轼所戴“四周巾”是民间流行的一种巾帽,往往为农民乡夫等体力劳动者使用。但他与二客均穿腋下系带的“”,这一装束同《明宣宗宫中行乐图》(北京故宫藏)的随从相类,该服饰的特色是:“两傍有摆,前襟两截,而下有马面褶,往两旁起”[32],是士人阶级的常服。(图 4)装束说明了人物的状态、身份,而服装与头饰奇异的混搭,暗示着苏轼士人身份的出走与回归。


本文编号:346418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uihuayishu/346418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cca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