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蒙密体山水对我山水画创作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1-11-03 02:25
元代,画家重画意,重笔墨造境,重自我表达,汉文人多身处低层,因不同际遇选择居隐,以笔墨书写林泉之意。元明更替时期的王蒙对于出仕有一股热忱,时局变动,或仕或隐,“卧白云,望青山”、师造化,写逸兴,承外祖父赵孟頫复古和书画同源思想,一边承传先贤之理法,“奄有前规”,成王蒙“密体”风范,笔迹稠叠繁复,喜用解索、牛毛、披麻、卷云等皴法。笔墨上干湿互用,“水晕墨章”,寄秀润清新于厚重浑穆,密密匝匝的苔点与屈曲盘旋的钩皴相映,有苍茫郁秀之感,满布生机,“元气磅礴”。位置经营上长松茂树,高岭叠嶂,蜿蜒有势。这些特点合力营造出苍茫、深秀、繁茂的幽深迷远意境,“纵横离奇,莫辨端倪”。在“以形媚道”的再现与萧散宋法、独抒性灵的表现之间王蒙把握的恰到好处。本文主要分为两个部分,通过对王蒙山水特点的论述,以及我这几年的研习,经由实例分析王蒙“密体”山水对我的影响,。一.王蒙密体山水的特点。通过分述王蒙繁线密点、以书入画、水晕墨章、浅绛设色这几个特点,和包含其中的构图,明了王蒙写实再现与自我表现共存,深厚的笔墨功底与师古结合,走出一条将繁为逸的“密体”画风,此“密体”是多方面的综合体现。通过列举王蒙同时代及之后...
【文章来源】:山东艺术学院山东省
【文章页数】:3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夏山高隐?
1五代
《惠麓小隐图》 (图 4.1)在王蒙密体山水中以书入画的笔墨精神体现充分。 整幅构图——古人称为经营位置——实其左中,虚其右。画的中央近岸上有几株朴茂古树,与左边三两柳杂树坡岸夹一溪顺流而来,而上逆水流方向有行几间茅屋水榭筑基于坡岸和水上,被左边树石遮掩分为两部分,不知画外尚有几间,茅屋后竹林掩映,画的上部是点到即止的几笔远山与树梢冲破画面。坡石的塑造用笔曲屈、稠叠繁密与疏散留白共生,披麻皴、牛毛皴、解锁皴融合相间, 枯湿浓淡并举。树木苍古,主干曲直向背,结构起伏翻转较大,以“篆籀”法勾勒而出,中实苍古 ,应了其“写画如同写篆书”的说法。倪云林和董玄宰以“ 能扛鼎”推崇王蒙的书法笔力在绘画中的体现,王蒙的这个高度后来者亦希。枝叶时篆时草,凝重如松针,笔笔坚挺,迅捷如杂树,笔笔飞动。中间树林松后夹一大墨点杂树和几株类胡椒点的杂树。左岸斜柳旁一株莽苍苍的枯笔焦墨点叶树,与两岸的枯笔焦
本文编号:3472857
【文章来源】:山东艺术学院山东省
【文章页数】:3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夏山高隐?
1五代
《惠麓小隐图》 (图 4.1)在王蒙密体山水中以书入画的笔墨精神体现充分。 整幅构图——古人称为经营位置——实其左中,虚其右。画的中央近岸上有几株朴茂古树,与左边三两柳杂树坡岸夹一溪顺流而来,而上逆水流方向有行几间茅屋水榭筑基于坡岸和水上,被左边树石遮掩分为两部分,不知画外尚有几间,茅屋后竹林掩映,画的上部是点到即止的几笔远山与树梢冲破画面。坡石的塑造用笔曲屈、稠叠繁密与疏散留白共生,披麻皴、牛毛皴、解锁皴融合相间, 枯湿浓淡并举。树木苍古,主干曲直向背,结构起伏翻转较大,以“篆籀”法勾勒而出,中实苍古 ,应了其“写画如同写篆书”的说法。倪云林和董玄宰以“ 能扛鼎”推崇王蒙的书法笔力在绘画中的体现,王蒙的这个高度后来者亦希。枝叶时篆时草,凝重如松针,笔笔坚挺,迅捷如杂树,笔笔飞动。中间树林松后夹一大墨点杂树和几株类胡椒点的杂树。左岸斜柳旁一株莽苍苍的枯笔焦墨点叶树,与两岸的枯笔焦
本文编号:347285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uihuayishu/34728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