拯救郑思肖:一位南宋“遗民”的绘画与个人生活
发布时间:2021-11-14 16:37
对郑思肖《墨兰图》进行全面考察,将有助于把他的艺术从政治性的遗民话语中解放出来,重新置入一个与个人的生活、信仰以及知识体系紧密相关的新的语境。把郑思肖的墨兰解读为无根兰,视为一种政治象征主义,来自于元末明初苏州士人圈的阐释。《墨兰图》独特的画风,首先应该从宋元以来绘画发展的角度进行观察,可以看到它是折枝花卉发展变迁的结果,又与禅宗语境中的水墨画有密切的关联。郑思肖在画面中使用了新颖的隶书词语印、雕版木印等形式,展现出他与佛教寺院的关系和对佛教教义的理解。他在画中的题诗则展现出他的儒家知识体系和"易"学思想。
【文章来源】:美术研究. 2020,(04)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12 页
【部分图文】:
郑思肖《墨兰图》卷1306年纸本水墨25.7×42.4cm大阪市立美术馆
图6“所南翁”朱文印这幅禅僧圈中的墨兰和郑思肖的画有共同之处。二者都只画一株兰草,叶并不茂盛,花也很零星,都没有对地面或土壤的表现。传玉涧本中,兰草也是漂浮在空白之中,既无土也无根,如果一定要说有,只能是兰株根部的墨点,略微给观者一些空间想象。在这里,没有土壤的兰与政治表达毫无干涉。
纵览宋元以来的花卉绘画,会看到这两幅墨兰图实是从折枝花卉演化而来。折枝花卉有两种典型画法,一是字面意义的折枝,即画出植物被折断后静态摆在眼前的状态。二是取植物顶梢的特写,往往画成植物从画外伸展到画面里的样子。当两种折枝画法相中和,空间感就变得模糊。为庆祝宋理宗谢皇后生日所画的《百花图》(吉林省博物馆)中就可以看到这种空间模糊的折枝花(图4)。其中一段恰是一株设色的兰花,同样没有画出根或地面。宋元时代民间陶瓷上的装饰图像中,也可以看到大量的折枝花卉。其中有一些萱草纹样,比如吉州窑褐彩开光折枝花卉纹梅瓶(马鞍山市博物馆)开光中的花草(图5)、吉州窑褐彩海涛萱草纹枕(江西省博物馆)枕侧的花草,其简率的笔法和模糊的空间感,都与郑思肖的墨兰有相似之处。相对而言,郑思肖的《墨兰图》和传为玉涧的《墨兰图》无论在构图还是画法上都最为接近。这透露出什么信息?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郑思肖姓字寓意考[J]. 张焕玲. 商洛学院学报. 2013(03)
[2]略论儒家天人性命之学与释、道思想的历史关联[J]. 李丕洋.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03)
[3]佛教苦乐观[J]. 陈兵. 法音. 2007(02)
[4]正史“羲皇上人”辨义[J]. 刘雁翔. 兰州学刊. 2006(11)
[5]从《全唐诗》看唐代诗人的羲皇情结[J]. 刘雁翔. 天水师范学院学报. 2005(06)
[6]休休庵本《坛经》版本考[J]. 周春生,韦光燕. 世界宗教研究. 2004(04)
[7]元代寺院经济初探[J]. 李干,周祉征. 思想战线. 1986(05)
硕士论文
[1]宋代功德寺研究[D]. 钟强.浙江大学 2018
[2]郑所南《太极祭炼内法》研究[D]. 方强.华东师范大学 2010
本文编号:3494981
【文章来源】:美术研究. 2020,(04)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12 页
【部分图文】:
郑思肖《墨兰图》卷1306年纸本水墨25.7×42.4cm大阪市立美术馆
图6“所南翁”朱文印这幅禅僧圈中的墨兰和郑思肖的画有共同之处。二者都只画一株兰草,叶并不茂盛,花也很零星,都没有对地面或土壤的表现。传玉涧本中,兰草也是漂浮在空白之中,既无土也无根,如果一定要说有,只能是兰株根部的墨点,略微给观者一些空间想象。在这里,没有土壤的兰与政治表达毫无干涉。
纵览宋元以来的花卉绘画,会看到这两幅墨兰图实是从折枝花卉演化而来。折枝花卉有两种典型画法,一是字面意义的折枝,即画出植物被折断后静态摆在眼前的状态。二是取植物顶梢的特写,往往画成植物从画外伸展到画面里的样子。当两种折枝画法相中和,空间感就变得模糊。为庆祝宋理宗谢皇后生日所画的《百花图》(吉林省博物馆)中就可以看到这种空间模糊的折枝花(图4)。其中一段恰是一株设色的兰花,同样没有画出根或地面。宋元时代民间陶瓷上的装饰图像中,也可以看到大量的折枝花卉。其中有一些萱草纹样,比如吉州窑褐彩开光折枝花卉纹梅瓶(马鞍山市博物馆)开光中的花草(图5)、吉州窑褐彩海涛萱草纹枕(江西省博物馆)枕侧的花草,其简率的笔法和模糊的空间感,都与郑思肖的墨兰有相似之处。相对而言,郑思肖的《墨兰图》和传为玉涧的《墨兰图》无论在构图还是画法上都最为接近。这透露出什么信息?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郑思肖姓字寓意考[J]. 张焕玲. 商洛学院学报. 2013(03)
[2]略论儒家天人性命之学与释、道思想的历史关联[J]. 李丕洋.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03)
[3]佛教苦乐观[J]. 陈兵. 法音. 2007(02)
[4]正史“羲皇上人”辨义[J]. 刘雁翔. 兰州学刊. 2006(11)
[5]从《全唐诗》看唐代诗人的羲皇情结[J]. 刘雁翔. 天水师范学院学报. 2005(06)
[6]休休庵本《坛经》版本考[J]. 周春生,韦光燕. 世界宗教研究. 2004(04)
[7]元代寺院经济初探[J]. 李干,周祉征. 思想战线. 1986(05)
硕士论文
[1]宋代功德寺研究[D]. 钟强.浙江大学 2018
[2]郑所南《太极祭炼内法》研究[D]. 方强.华东师范大学 2010
本文编号:349498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uihuayishu/34949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