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若虚“气韵非师”说与北宋文人画思潮
发布时间:2021-11-15 10:49
北宋郭若虚在《图画见闻志》中提出的"气韵非师"说在当时与后世产生了巨大反响,引起众说纷纭。颇有意味的是,古代人几乎一致的赞同与现代学者一致的批判形成了强烈反差。相比之下,滕固发表于20世纪30年代的评述文字,则因能着眼于传统画学发展的历史语境,而显示出超越其时代的学术眼光。滕固将郭若虚的理论归为"士大夫的艺术理论",本文将循着他的这一定位,结合宋代的历史与文化背景,从三个方面解读郭若虚"气韵非师"说的内涵,重点分析"气韵"、"心印"、"神会"、"人品"等概念的理论渊源与时代内涵,并且认为,郭若虚的"气韵非师"说所蕴含的对绘画主体生命精神的弘扬与北宋文人画思潮的本质理想是一致的,是士大夫建构独特的"士人绘画观"的审美内涵的要义。
【文章来源】:文艺研究. 2016,(03)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12 页
【文章目录】:
一、“气韵非师”说及其历史评价
二、“气韵”及个体生命意识在绘画中的自觉
三、“心印”、“神会”与理学心性论
四、“人品”之内涵与“道德”、“学问”论
结语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中古士族简论——基于数理统计方法[J]. 崔建英. 统计与管理. 2014(02)
[2]谢赫“六法”及“气韵”西传考释[J]. 邵宏. 文艺研究. 2006(06)
[3]唐代“士大夫”的特色及其变化——以两《唐书》用词为中心[J]. 黄正建. 中国史研究. 2005(03)
本文编号:3496629
【文章来源】:文艺研究. 2016,(03)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12 页
【文章目录】:
一、“气韵非师”说及其历史评价
二、“气韵”及个体生命意识在绘画中的自觉
三、“心印”、“神会”与理学心性论
四、“人品”之内涵与“道德”、“学问”论
结语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中古士族简论——基于数理统计方法[J]. 崔建英. 统计与管理. 2014(02)
[2]谢赫“六法”及“气韵”西传考释[J]. 邵宏. 文艺研究. 2006(06)
[3]唐代“士大夫”的特色及其变化——以两《唐书》用词为中心[J]. 黄正建. 中国史研究. 2005(03)
本文编号:349662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uihuayishu/34966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