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绘画论文 >

浅谈意象油画中的形式语言在创作中的表现

发布时间:2021-11-17 12:59
  意象油画是作画者采取中国传统的“意象”思维运用西方油画媒介创作出的油画作品。这是一种特殊的语言形式。从视觉形态上看,意象油画具有油画的本质属性,但同时符合中国艺术的审美,是油画的地域化、中国化。本文主要通过五个章节来对意象油画中的形式语言在创作中的表现来进行阐述和研究:第一章是绪论,从意象油画的研究现状出发,总结了前人的研究成果,拟定了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第二章主要阐述和分析意象油画的概念,对意象油画有一个准确的定位基础上再对其进行形式语言的研究。第三章主要研究意象油画中的形式语言,主要从形式语言的三个方面:色彩、构图和造型,对一些艺术家的意象油画作品进行分析,提炼出具有启发性的形式语言。第四章主要阐述意象油画中的形式语言在自己的创作中的表现及运用。在继承的同时,自己也在创作的过程中不断的实验尝试,寻找意象油画创作中的创新点,将中国意象艺术思维与西方油画技法的融合。第五章是对于整篇论文的总结。本文主要解决如何将好的形式语言运用到自己的毕业创作中,同时也能呈现出意象油画所需的“意境”效果。在具体的创作过程中,通过对绘画材料的尝试,技法的摸索,找到属于适合自己绘画的形式语言和绘画语言。 

【文章来源】:济南大学山东省

【文章页数】:3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浅谈意象油画中的形式语言在创作中的表现


船坞里的船据所要绘画的物象,根据作画者的理解,适当的删减裁定构图,根据心中意象作画,在

岛山,透视法,意象


浅谈意象油画中的形式语言在创作中的表现8背景下,意象油画的构图与中国传统绘画有相通之处。例如意象油画中对“虚实”的处理。当代的美学评论家宗白华认为,“虚实”是艺术意境的一个重要因素。例如这幅图3.1《船坞里的船》(1951年布面油彩)其中既有虚实相生,也有留白的处理。正所谓“密不透风,疏可走马”。这幅画中也没有运用焦点透视而是运用了散点透视,在画面的中心看似随意的画了很多密集的船桅杆,营造出一种紧凑密集的景象,又用蓝色点缀,似是雾里看花,营造出混沌景象中雾气朦胧的船只。这种混沌空间的呈现是画家凭借画布、油彩、刮刀等媒介,运用了散点透视,同时也对点、线、面、色彩进行合理分配而创造出的一个意象意境。这其中既有明暗虚实,同时也存在着节奏与秩序,意图在画面中突破有限的空间,效果也趋于“抽象化”与“平面化”,最终达到了意象化的效果。在画面虚空之处可以任由思绪的穿梭,这就是意象油画的妙处。再比如陈淑霞的“山水间”系列作品,在构图上就采用了中国画中的构图方式,借鉴了倪瓒的“一水两岸”的构图方式。还有吴冠中先生,他也很重视形式语言所产生的意境。在他的意象油画作品图3.2石岛山村中,有很多都运用了“三远”透视法。例如图3.2《石岛山村》,就运用了“三远”的透视方法。构图呈现S型,表现了村落的洪流气势,整个山村的房顶呈现S型使得村落像洪流一般在山谷中奔流。这种构图方式给人以身临其境的美感。3.2意象油画的色彩构成意象油画的色彩构成主要特点是“随意赋彩”。“随意赋彩”更加强调色彩的主观性,超越了客观事物的实际色彩。孙宜生先生在他的《意象艺术论纲》中谈到意象艺术的色

浅谈意象油画中的形式语言在创作中的表现


无题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浅谈中国的意象油画[J]. 杜冬梅.  美术大观. 2014(02)
[2]意象油画的画面构造分析[J]. 罗晓敏.  新美术. 2012(06)
[3]论庄子“言—意—道”三级错位关系中“意”范畴的审美张力[J]. 郑笠.  东岳论丛. 2008(02)
[4]意象油画,形而上还是形而下?[J]. 顾丞峰.  文艺研究. 2005(08)
[5]意象油画百年[J]. 尚辉.  美术. 2005(06)
[6]边角余料 赵开坤手记[J]. 赵开坤.  艺术界. 2002(05)
[7]意象艺术论纲[J]. 孙宜生.  美术. 1992(01)
[8]谈油画的意象造型[J]. 谢意佳.  美术. 1985(06)

博士论文
[1]象外之象—朱德群抽象艺术研究[D]. 刘峰.上海大学 2015
[2]中国意象风景油画研究[D]. 张璐.南京艺术学院 2014

硕士论文
[1]中西合璧—吴大羽、赵无极和朱德群的抽象油画研究[D]. 霍驭宇.苏州大学 2018
[2]色与形的解放,心与神的归宿[D]. 杨尼尼.曲阜师范大学 2015
[3]当代意象油画的形式语言研究[D]. 何洪川.贵州师范大学 2014
[4]赵无极与中国艺术精神[D]. 李胤杰.山东师范大学 2005



本文编号:350096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uihuayishu/350096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088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