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绘画论文 >

唐宋时期钟馗信仰

发布时间:2021-11-24 17:02
  在中国民间信仰中,钟馗是驱除厉疾、祈福迎祥的民间神祗;在传说中,钟馗是应举不捷的进士;在民间习俗中,钟馗又是丐傩的主角。古代傩仪中的方相氏、巫觋等因素,是钟馗传说产生的基础。本文以唐宋时期钟馗信仰为研究对象,试图从宗教意识、民间信仰、官方信仰等层面考察钟馗信仰的渊源和流变。通过对有关材料的整理和分析探寻历史上有无钟馗其人、钟馗信仰在唐宋时期演变的过程及其发展轨迹。钟馗的产生不是单一文化因素作用的结果,而与傩仪中的方相、门神等民间信仰有关,是民间造神运动的结果。早在南北朝时期,即有人以“钟馗”二字来取名,可见其出现之早。钟馗的故事虽然不多,却分布极广。自唐以来,其事迹便散见于笔记小说、敦煌驱傩文、戏曲、画谱甚至医书之中。而且钟馗一直是文人及民间画家所喜爱的题材,在民间也有挂钟馗画及跳钟馗的习俗。本文主要分三个部分:钟馗传说及其由来、唐五代时期钟馗信仰、宋代钟馗信仰,主要探讨了钟馗传说的由来和唐宋时期钟馗信仰的发展演变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第一部分探讨了钟馗传说的由来。从终葵、终夔及商代巫师来考证,详细探讨了钟馗的原型问题,指出历史上并无钟馗其人。钟馗应源于傩仪中的方相,而被驱除的疫鬼形... 

【文章来源】:安徽大学安徽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6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绪论
    (一) 选题由来
    (二) 研究综述
    (三) 研究思路及方法
一、钟馗传说及其由来
    (一) 关于“钟馗”的由来
        1 “钟馗”由“终葵”谐音演化而来
        2 钟馗即终夔
        3 钟馗源于“商代巫师”
        4 小结
    (二) 钟馗驱邪与傩仪
        1 民间信仰的内涵
        2 傩仪的变化
            (1) 汉代的宫廷傩
            (2) 三国至隋宫廷傩仪
            (3) 唐代宫廷和民间傩仪
            (4) 宋代宫廷和民间傩仪
        3 小结
    (三) 小结
二、魏晋至五代时期钟馗信仰
    (一) 魏晋时期的钟馗信仰
        1 关于《太上洞渊神咒经》
        2 魏晋时期钟馗形象
    (二) 唐五代钟馗形象与信仰
        1 唐代钟馗画
        2 唐代钟馗传说和形象
        3 五代钟馗信仰和形象
            (1) 五代钟馗信仰
            (2) 五代钟馗画
            (3) 五代“舞钟馗”
    (三) 小结
三、宋代钟馗信仰
    (一) 宋代民间钟馗信仰
    (二) 宋代“舞钟馗”
    (三) 宋代钟馗传说
        1 钟馗传说
        2 钟馗与明皇
        3 关于终南山
        4 钟馗的进士身份
    (四) 小结
结语
附录
    《傀儡戏婴图》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研究生阶段发表论文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说长道短话钟馗[J]. 赵基,郭红专.  宿州学院学报. 2010(04)
[2]灵璧钟馗画意象图式的民俗意蕴探析[J]. 郭红专.  宿州学院学报. 2010(03)
[3]浅谈中国民俗画之灵璧钟馗画[J]. 刘众一.  宿州教育学院学报. 2009(06)
[4]端午时节说《午日钟馗》[J]. 李炅.  装饰. 2009(05)
[5]驱魔之神——历史传说中的钟馗[J]. 华文.  深交所. 2008(11)
[6]从敦煌写本《除夕钟馗驱傩文》看钟馗故事的发展和演变[J]. 张兵,张毓洲.  敦煌研究. 2008(01)
[7]钟馗故事的传播方式与演变过程[J]. 张兵,张毓洲.  宁夏社会科学. 2008(01)
[8]中国传统年画人物钟馗的魅力[J]. 许中美.  艺术百家. 2007(01)
[9]论审丑意识在钟馗形象中的体现[J]. 钟文华.  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04)
[10]从《闹钟馗》看钟馗信仰[J]. 刘振.  云南艺术学院学报. 2002(03)

博士论文
[1]明清以来徽州民间信仰研究[D]. 陶明选.复旦大学 2007

硕士论文
[1]《跳钟馗》源流研究[D]. 李楠.中国艺术研究院 2004
[2]钟馗信仰与钟馗戏[D]. 刘振.上海师范大学 2003



本文编号:351640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uihuayishu/351640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bd5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