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魏六朝画赞研究
发布时间:2021-11-25 12:19
赞体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种重要文体,而画赞又是赞体中比较特殊的一类。因为画赞通常是与画相结合而产生的对画的内容进行描绘而又与绘画技巧本身无关的文字。鉴于目前学术界对于画赞的研究还不充分,本论文希望通过对现存的汉魏六朝画赞的搜集和整理,使人们对于画赞作品有一个充分的了解和认识,并且给予画赞一个全面的评价和合理的定位。笔者把画赞在汉魏六朝的发展分成三个时期:汉代的滥觞和成型期、魏晋的繁荣兴盛期和南北朝的持续发展并衍变时期。本文将分别从文学、历史学和绘画艺术史的角度来论述画赞的特殊地位。一方面,按照时间顺序,并结合历史背景和作者生平来论述画赞的发展历程;另一方面,按画赞的不同内容、文体特征来分析画赞自身特征以及它所反映的社会状况。论文最终目的是想在整理现存汉魏六朝画赞作品的基础上,给画赞一个合理的绘画史和文学史的定位和价值评判。
【文章来源】:暨南大学广东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8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画赞的滥觞和成型时期——汉
第一节 汉代图画之风的行及画赞的滥觞
第二节 汉代文人的赞体文和画赞创作
第三节 东汉武梁祠上的画像与画赞
第二章 画赞的繁荣兴盛时期——魏晋
第一节 魏晋画赞的文献考述
第二节 魏晋画赞的时代特征和作者群体
第三节 魏晋画赞的文体特征
第四节 玄学思潮对魏晋画赞的影响
第五节 人赞的繁荣
第三章 画赞的衍变和衰落时期——南北朝
第一节 南北朝画赞的文献考述
第二节 佛教的兴盛与佛像赞的发展
第三节 南北朝画赞形式的衍变与衰落
第四节 画赞与题画诗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赞体的演变及其所受佛经影响探讨[J]. 高华平. 文史哲. 2008(04)
[2]论魏晋南北朝画赞[J]. 张克锋. 东南文化. 2007(03)
[3]《历代名画记》中顾恺之三篇画论皆伪——答袁有根先生[J]. 韦宾. 美术观察. 2004(06)
[4]“赞”有无赞美之义略辨[J]. 张立兵. 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4(01)
[5]《魏晋胜流画赞》辩伪[J]. 韦宾. 美术观察. 2003(11)
[6]儒学伦理与中国古代画像赞的图式表现[J]. 贺万里. 文艺研究. 2003(04)
[7]中国古代圣贤画像赞的造像法则及其伦理价值[J]. 贺万里. 美术观察. 2003(07)
[8]刘勰论颂、赞之流变——兼论画赞和题画诗[J]. 孙耀斌. 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社会科学版). 2001(02)
[9]《诗·大雅》若干诗篇图赞说及由此发现的《雅》《颂》间部分对应[J]. 李山. 文学遗产. 2000(04)
[10]图诗与辞赋——马王堆新出《大一出行图》研究[J]. 饶宗颐. 新美术. 1997(02)
硕士论文
[1]对中国画题款艺术发展过程的探究[D]. 王春光.延边大学 2007
[2]先唐赞体文研究[D]. 李成荣.辽宁师范大学 2006
本文编号:3518125
【文章来源】:暨南大学广东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8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画赞的滥觞和成型时期——汉
第一节 汉代图画之风的行及画赞的滥觞
第二节 汉代文人的赞体文和画赞创作
第三节 东汉武梁祠上的画像与画赞
第二章 画赞的繁荣兴盛时期——魏晋
第一节 魏晋画赞的文献考述
第二节 魏晋画赞的时代特征和作者群体
第三节 魏晋画赞的文体特征
第四节 玄学思潮对魏晋画赞的影响
第五节 人赞的繁荣
第三章 画赞的衍变和衰落时期——南北朝
第一节 南北朝画赞的文献考述
第二节 佛教的兴盛与佛像赞的发展
第三节 南北朝画赞形式的衍变与衰落
第四节 画赞与题画诗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赞体的演变及其所受佛经影响探讨[J]. 高华平. 文史哲. 2008(04)
[2]论魏晋南北朝画赞[J]. 张克锋. 东南文化. 2007(03)
[3]《历代名画记》中顾恺之三篇画论皆伪——答袁有根先生[J]. 韦宾. 美术观察. 2004(06)
[4]“赞”有无赞美之义略辨[J]. 张立兵. 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4(01)
[5]《魏晋胜流画赞》辩伪[J]. 韦宾. 美术观察. 2003(11)
[6]儒学伦理与中国古代画像赞的图式表现[J]. 贺万里. 文艺研究. 2003(04)
[7]中国古代圣贤画像赞的造像法则及其伦理价值[J]. 贺万里. 美术观察. 2003(07)
[8]刘勰论颂、赞之流变——兼论画赞和题画诗[J]. 孙耀斌. 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社会科学版). 2001(02)
[9]《诗·大雅》若干诗篇图赞说及由此发现的《雅》《颂》间部分对应[J]. 李山. 文学遗产. 2000(04)
[10]图诗与辞赋——马王堆新出《大一出行图》研究[J]. 饶宗颐. 新美术. 1997(02)
硕士论文
[1]对中国画题款艺术发展过程的探究[D]. 王春光.延边大学 2007
[2]先唐赞体文研究[D]. 李成荣.辽宁师范大学 2006
本文编号:351812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uihuayishu/35181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