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绘画论文 >

中国画技法在传统蜡染工艺形式中的再现

发布时间:2021-11-26 06:39
  “无技不成艺”,可以看出技法的实施在创作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实践创作中,一副作品的表现形式和风格特征都是其自身技法营造出来的,没有独到的技法支撑,一副作品的神韵之气可能荡然无存。传统民间蜡染以蓝底白花居多,染料大都为手工制作的植物型染料,国内施蜡工具多为蜡刀,染色技法上一般为单色浸染技法,色彩和表现手法略显单一。不管从表达形式还是艺术美感上来说,都略显单调。从丰富蜡染技艺水平,传承文化的视角出发,本文在中国画技法的语境下,结合理论及实践,对蜡染实例进行综合性的研究与分析。本文分为六个部分,第一个部分阐述了选题的意义、研究现状、研究方法及创新点。对国内外蜡染创作资料进行收集整理,汲取灵感并找出不足之处。第二个部分,通过对比中国画技法与蜡染载体、媒介、文化之间的共通性和特性,对纸与织物,毛笔与蜡刀,同时代的历史文化进行性能、使用效果和背景的分析,得出两者之间相互借鉴的可能性。第三个部分,以中国画中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为分类标准,从不同的历史时期,分析、归纳了中国画的用笔、施墨、着色技法的特点。核心在于突出线条的曲张、墨色的浓淡。中国画流传至今,诸多笔墨设色技法不断完善,如行笔方式、... 

【文章来源】:武汉纺织大学湖北省

【文章页数】:4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中国画技法在传统蜡染工艺形式中的再现


象树蜡缬屏风

屏风


2 中国画与蜡染艺术的互通性2.1 审美文化的互通性蜡染与中国画,一个作为中国民间艺术,一个作为中国代表性的传统绘画形式,其发展中都不断吸收和容纳着中国几千年来的历史文化,这在某种程度而言,两者在材风格之间都有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情趣和风俗寓意,并深受其影响。在蜡染纹饰的布置方面,大量植物纹样、动物纹样无所不有,艺术风格上,新鲜泼而华丽优美;而在中国画中,就题材而言也有表现鸟兽、植物等,其两者题材在寓上都与中国古代文化息息相关。在动物纹饰方面,例如现存日本正仓院的唐代象树蜡屏风图 2.1 和羊树蜡缬屏风图 2.2,织物以绛色为底,图案为浅绿色。题材上,羊在古用来祭祀,早在商周时期便定位“六牲”之一,充满着吉祥的寓意,更甚者把羊视为富的象征;象也充满着吉祥之意,蕴含着万象更新、一元复始的含义,以羊和象表现风的主题很是得体。在国画描绘的动物纹饰中,也同样蕴含着中国特有的文化寓意,唐代韩滉的“五牛图”图 2.3,描绘了五头牛的各种姿态,用笔厚拙,从不同角度表

五牛图


2 中国画与蜡染艺术的互通性2.1 审美文化的互通性蜡染与中国画,一个作为中国民间艺术,一个作为中国代表性的传统绘画形式,其发展中都不断吸收和容纳着中国几千年来的历史文化,这在某种程度而言,两者在材风格之间都有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情趣和风俗寓意,并深受其影响。在蜡染纹饰的布置方面,大量植物纹样、动物纹样无所不有,艺术风格上,新鲜泼而华丽优美;而在中国画中,就题材而言也有表现鸟兽、植物等,其两者题材在寓上都与中国古代文化息息相关。在动物纹饰方面,例如现存日本正仓院的唐代象树蜡屏风图 2.1 和羊树蜡缬屏风图 2.2,织物以绛色为底,图案为浅绿色。题材上,羊在古用来祭祀,早在商周时期便定位“六牲”之一,充满着吉祥的寓意,更甚者把羊视为富的象征;象也充满着吉祥之意,蕴含着万象更新、一元复始的含义,以羊和象表现风的主题很是得体。在国画描绘的动物纹饰中,也同样蕴含着中国特有的文化寓意,唐代韩滉的“五牛图”图 2.3,描绘了五头牛的各种姿态,用笔厚拙,从不同角度表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守住中国画的底线[J]. 张仃.  艺术品鉴. 2018(10)
[2]蜡染:诗意与灵性之美[J]. 范思维.  天工. 2017(06)
[3]浅谈蜡染的创新设计[J]. 杨晓燕.  艺术科技. 2017(11)
[4]正在消失的蜡染技艺[J]. 傅涛峰.  光彩. 2017(11)
[5]遇见蜡染[J]. 刘妙然.  湖南教育(D版). 2017(04)
[6]贵州苗族蜡染工艺及其艺术性研究[J]. 李倩倩,陈国强.  染整技术. 2016(07)
[7]浅析中国画中的”留白”艺术手法在平面广告设计中的应用[J]. 刘鹏飞.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15(01)
[8]浅析中国画色彩的艺术特色[J]. 崔师瑜.  大众文艺. 2014(18)
[9]中国画元素在面料设计中的借鉴及应用[J]. 史安华.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03)
[10]浅谈印染工艺在艺术设计中的应用[J]. 魏云飞,王蕾.  中国城市经济. 2011(20)

博士论文
[1]蜡染源流与非洲蜡染研究[D]. 王华.东华大学 2005



本文编号:351960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uihuayishu/351960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a26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