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性审美经验中的认同危机——以广西那坡县黑衣壮民歌在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上的呈现为例
本文关键词: 黑衣壮 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 审美经验 那坡县 少数民族艺术 少数民族文化 全球化语境 地方性 认同危机 族群 出处:《文艺研究》2010年09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本文以广西那坡县境内黑衣壮山歌为个案,考察其从2000年被"发现",到2001、2002年在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上的呈现,以及2004年在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期间的"东南亚时装秀"的表演,分析少数民族民歌在全球化条件下呈现的"审美经验被撕裂"的现象,从而论证"地方性审美经验"与少数民族艺术的内在联系及当代特征。本文的基本结论是:(1)"地方性审美经验"与少数民族艺术的基础在全球化的冲击下呈现出"分裂"的状态,这是一种深度的创伤,也是一种文化的表达和意义的重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一些习俗被改变,产生出新的文化意义。(2)在这个过程中,资本的力量被想象性地夸大。事实上,少数民族艺术的真实价值才是文化发展和文化产业的资源。(3)当少数民族文化的价值与使用价值严重分裂时,审美经验的被撕裂对少数民族本体的文化认同造成某种危机,导致社会生活层面的伤害。因此,对作为文化遗产的少数民族艺术的商业性开发应以当地族群审美经验的完整性为前提。
[Abstract]:This paper takes the black clothes Zhuang folk song in Napo County, Guangxi as an example, and examines its presentation at Nanning International Folk Song Festival from 2000 to 2002, and the "Southeast Asia Fashion Show" during the Nanning International Folk Song Art Festival on 2004.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henomenon that the aesthetic experience of minority folk songs is torn apart under the condition of globalization. The basic conclusion of this paper is that the "local aesthetic experience" and the foundation of ethnic minority art show a "split" state under the impact of globalization. This is a deep trauma, a process of cultural expression and a recombination of meaning, in which some customs are changed to produce a new cultural meaning.) in the process, the power of capital is imaginatively exaggerated. In fact, The real value of minority art is the resource of cultural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industry.) when the value and use value of minority culture are divided seriously, the tear of aesthetic experience causes some crisis to the cultural identity of the minority nationality. Therefore, the commercial exploitation of minority arts as a cultural heritage should be based on the integrity of the aesthetic experience of the local ethnic groups.
【作者单位】: 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南京大学文学院;
【基金】:江苏省社科规划重点项目“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问题与理论”(编号:06JSAZW001)阶段性研究成果
【分类号】:J607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丽琴;;黑衣壮传统工艺及其传承调查[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2 喻虹;;民族文化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推动作用[J];图书馆学刊;2010年01期
3 孙杰远;刘德怀;;黑衣壮干栏文化及教育价值[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4 李微;;西部文化资源的产业化利用状况[J];新闻爱好者;2010年04期
5 雷文彪;;审美抵抗与审美修复——论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的审美功能[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6 玉苗;;试析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的“文化搭台,经济唱戏”[J];创新;2010年02期
7 杨锦麟;;好人陈开枝[J];南方人物周刊;2010年07期
8 欧金焕;;发展南宁市文化产业的对策思考[J];创新;2009年02期
9 廖明君;;山歌年年唱春光——图说那坡壮族民歌[J];歌海;2009年02期
10 蒋波;何娟娟;;高校舞蹈教育对黑衣壮民间文化的传承[J];艺海;2009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黄敏;;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对民族学生道德教育的启示[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广西卷)[C];2010年
2 崔勇;;凸显地域特色的乡村植物景观研究——以广西那坡县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屯为例[A];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09年会论文集[C];2009年
3 谢寿球;;壮族干栏文化第一村——那岩风情考察记[A];句町国与西林特色文化[C];2008年
4 邓亚菊;尹瑞兴;周毅江;李依阳;;广西黑衣壮族人群胆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基因多态性与血脂水平的关系[A];第10届中国南方国际心血管病学术会议专刊[C];2008年
5 周毅江;尹瑞兴;邓亚菊;李依阳;;广西黑衣壮族人群胆固醇酯转运蛋白基因多态性与血脂水平的关系[A];第10届中国南方国际心血管病学术会议专刊[C];2008年
6 朱光媛;;浅议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旅游文化建设[A];广西老社会科学工作者协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7 梁开智;;充分挖掘地方资源,培养学生语文素养——壮族清明祭祖作为初中语文课程资源的研究[A];中国当代教育理论文献——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成果汇编(上)[C];2007年
8 吉莉;;新形势下的广西高校音乐教育改革若干问题之我见[A];全国高等音乐教育课程发展与教学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6年
9 尹瑞兴;邓家强;黎荣山;姚丽梅;杨德寨;林伟雄;黄建东;叶光青;隆秀艳;农振表;;广西黑衣壮族中老年人群的血压水平及其影响因素[A];第8届中国南方国际心血管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10 黎荣山;尹瑞兴;林伟雄;杨德寨;;广西黑衣壮族人群微粒体甘油三酯转移蛋白基因多态性与血脂水平的关系[A];第8届中国南方国际心血管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黄赠荣 刘翰明 黄必信;群策群力编织黑衣壮故乡平安图 多措并举创边陲和谐稳定模范县[N];法治快报;2010年
2 本报记者 黄玉教 通讯员 吕若冰 林荣先;站在新起点 再创新辉煌[N];法治快报;2010年
3 本报记者 陆寿青;“凭祥布达拉宫”:平安和谐边关第一村[N];法治快报;2010年
4 殷新宇 整理;桂非遗研究中心揭牌[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9年
5 本刊综合;民俗“淘金”:特色文化“俏”春节[N];中国文化报;2009年
6 广西艺术学院音乐学院教师 邹坚;走民族地区音乐教育特色之路[N];中国艺术报;2009年
7 本报记者 韦荣财;加强立法保护 杜绝滥用或歪曲非物质文化遗产[N];广西政协报;2009年
8 本报记者 尹华平;寻找回家之路 共享文化遗存[N];广西日报;2009年
9 雷小琴;广西10个少数民族生态博物馆大半建成[N];中国民族报;2009年
10 万强;广西原生态品牌能否拓开一条新路?[N];西部时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海力波;“做”黑衣壮:认同历史与文化表征[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卢建家;中国黑衣壮与老挝黑泰原始信仰比较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08年
2 杨荔斌;现代视野中黑衣壮文化的审美价值[D];广西师范大学;2006年
3 尹庆红;黑衣壮山歌文化的内涵与现代审美价值[D];广西师范大学;2005年
4 钟明杰;黑衣壮审美制度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51067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usictheory/15106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