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乐器研究
发布时间:2017-06-26 09:00
本文关键词:《诗经》乐器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 本文正文由《诗经》乐器考证、《诗经》音乐的分类与乐器、 《诗经》乐器组合的社会文化意义三部分组成,以《诗经》乐器分 布分类表为研究的最基本之材料,对《诗经》乐器所体现出来的周 代音乐面貌和礼乐文化进行梳理,力求对中国先秦礼乐文化有一更 直观的认识。 第一部分《诗经》乐器考证,主要依赖考古出土文物和《说文解 字》等文献资料,运用考古学、文字学、文献学等多学科结合的研 究方法,尽力做到实物与文献相互补证,考证《诗经》中的29种乐 器在中国上古时期的发生发展,并在《诗经》时代达到较为成熟的 阶段。 第二部分《诗经》音乐的分类与乐器,分别对“风”、“雅”、 “颂”中的乐器存在方式进行梳理分析。“风”是各诸侯国的民 歌,主要有琴、瑟、鼓、缶、签、笙、钟、鸾等八种乐器,它们分 别存在于八个诸侯国中,而且均集中于河南及其周边地区,是有深 刻的历史原因的。“雅”主要是贵族的创作歌曲,多用于宴享和朝 会。本文针对二“雅”中旋律乐器的大量出现,分“宴饮用乐”和 “农事用乐”两部分论述乐器所体现出的周代的人文精神。“颂” 是传统乐舞,所用多为钟、鼓、磬等“金石之乐”,充分表达了统 治者的政治文化意向。 第三部分《诗经》乐器组合的社会文化意义。礼乐制度是宗周社 会上层建筑的几大支柱之一,《诗经》即周朝的音乐,《诗经》乐 器无疑可以透视出宗周社会的礼乐文化。本文通过对周代社会政治 背景的分析,论述宗周社会“婚恋”、“宴饮”、“农事”、“祭 祀”等四个方面的用乐所具有的政治文化意义。 乐器是音乐的载体,亦是文化的载体。《诗经》乐器所代表的礼 乐文明,是中国礼乐文化的发生及起点,规定制约了其以后的发展 方向,“八音”所体现的历代礼乐文化都是在它的基础上不断丰 富、发展或变易。
【关键词】:《诗经》乐器 礼乐文化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1
【分类号】:J609
【目录】:
- 中文摘要3-4
- 英文摘要4-6
- 前言6-13
- 第一部分 《诗经》乐器之考证13-31
- 一、 金之属13-17
- 二、 石之属17-18
- 三、 木之属18-19
- 四、 竹之属19-23
- 五、 土之属23-24
- 六、 丝之属24-26
- 七、 革之属26-28
- 八、 匏之属28-31
- 第二部分 《诗经》音乐的分类与乐器31-42
- 一、 “国风”中的乐器34-39
- 二、 二《雅》中的乐器39-44
- 三、 三《颂》中的乐器44-42
- 第三部分 《诗经》乐器组合的社会文化意义42-52
- 一、 婚恋用乐47-48
- 二、 宴饮用乐48-50
- 三、 农事用乐50-51
- 四、 祭祀用乐51-52
- 结语52-55
- 后记55-56
- 参考书56-57
【引证文献】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朱琨;《周礼》中的圜丘祀天礼研究[D];郑州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鲍树柏;古代汉语乐器名源研究[D];青海师范大学;2010年
2 王华;《诗经》乐器“八音”类述[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3 曲文静;我国古代三大乐器群体的源流及其演变[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4 周丽娟;周乐特征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5 晏波;古瑟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6 邢倩倩;先秦时期河北音乐历史研究[D];河北大学;2010年
7 张迪;《诗经》音乐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3年
本文关键词:《诗经》乐器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8550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usictheory/4855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