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来的中日音乐比较研究
本文关键词:三十年来的中日音乐比较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隋唐音乐 明清音乐 学堂乐歌 中日音乐比较 交流史
【摘要】:中日音乐比较研究是目前我国与周边国家音乐比较研究中,成果最丰、领域最广、参与人数最多的。本文主要从九个方面对30年来的中日音乐比较研究作了一个简要回顾,旨在为今后的研究提供参考。笔者希望我国与周边国家的音乐比较研究工作得到迅速发展,从而扩大我国在音乐文化上与周边国家的联系。
【作者单位】: 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关键词】: 隋唐音乐 明清音乐 学堂乐歌 中日音乐比较 交流史
【分类号】:J609.1
【正文快照】: 中日音乐比较研究的背景主要基于两大历史阶段的交流:一是甲午战争以前的古代,大量的中国音乐(包括乐器、乐曲、乐谱、乐书等)传入日本,该阶段表现为中国音乐影响日本;二是甲午战争以后至20世纪初的近代,西洋音乐经由日本传入中国,该阶段表现为“日本化”的西洋音乐影响中国。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达;中日高师音乐教育专业课程结构的比较研究[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01期
2 屠承先;中国佛教在日本的流传与影响[J];佛学研究;1996年00期
3 王德埙;;百余年间《幽兰》古谱研究述评[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年01期
4 周耘;黄檗宗声明之转调考略[J];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2年03期
5 嘉雍群培;;窥商日本与西藏佛教传承及佛教音乐的异同[J];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6 何昌林;唐传日本《五弦谱》之译解研究(上)[J];交响.西安音院学报;1983年04期
7 林谦三,陈应时;全译五弦谱[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1987年02期
8 周耘;黄檗宗声明(梵呗)东传过程中的变容原因之文化阐释[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9 曾金寿;;论日本佛教音乐中的汉化形态[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10 何昌林;天平琵琶谱之考、解、译[J];音乐研究;1983年03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咏莲;高师唱名教学体系的抉择探析[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05期
2 黄玉华;;《唱论》产生于元代的必然性[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6期
3 张静亚;;浅谈《声无哀乐论》中的“声”“情”关系[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11期
4 刘少坤;;唐五代联章词的特点及其影响[J];保定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5 李静;柳永词的视野和视角论略[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6 董希平;诗词之际:中唐词作者及其生存环境变迁之考察[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7 张雯霞;;基督教音乐文化在兰州的发展状况[J];北方音乐;2011年03期
8 王冬香;;感知孔子音乐美学思想中的“礼”[J];北方音乐;2012年02期
9 邓媛;;辩证地看待孔子音乐美学思想的社会功能[J];才智;2009年24期
10 顾楠;;矛盾中发展的宋代市民音乐文化[J];才智;2010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孙泓;;5—14世纪西域音乐舞蹈在朝鲜半岛的传播和影响[A];朝鲜·韩国历史研究(第十一辑)——中国朝鲜史研究会会刊[C];2009年
2 金世余;;我国近代教会学校音乐教育之影响管窥[A];全国高等音乐教育课程发展与教学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6年
3 李渝梅;李方元;;走出另一种封闭——对近代主流音乐学术传统的追问[A];2005’北京第二届世界民族音乐学会学术研讨会资料汇编[C];2005年
4 邓波;;中国1949年以前的和声与对位教学[A];全国和声复调教学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年
5 陈应时;;论敦煌乐谱中的西域古曲[A];龟兹学研究(第四辑)[C];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彬;西方钢琴前奏曲的三个重要阶段[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刘珊珊;新民·新知·新文化:《新民丛报》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张晓娟;中国弦乐史研究六十年(1949-2009)[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4 师敏;圆仁的入唐求法及其对日本文化的影响[D];西北大学;2011年
5 韩伟;宋代乐论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6 李松兰;穿越时空的古琴艺术[D];上海音乐学院;2011年
7 孙宁宁;日本地歌三味线角色的变迁研究[D];上海音乐学院;2011年
8 任飞;唐代太常、教坊乐官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9 陈习;中国小提琴音乐创作史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10 吴叶;杨宗稷及其《琴学丛书》研究[D];中央音乐学院;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卓娜;草原“圣”会——呼伦贝尔地区甘珠尔庙宗教音乐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周莹;学堂乐歌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3 沈燕杰;《乐府指迷》研究[D];江南大学;2010年
4 刘敏;中国大学生合唱艺术实践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5 王振国;管窥先秦时期儒学思想在当代音乐教育的传承与发展[D];天津音乐学院;2010年
6 白云;视唱练耳教学在中国的引入及其早期发展之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罗琼;宋代郊庙歌辞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8 夏仕勇;刘宋音乐文学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9 刘娅娅;律学计算体系的比较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10 王丽丽;郑觐文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伯瑜;印度音乐的基本理论[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2 周耘;;丝绸之路的东延与佛乐跨海东传[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3 曾金寿;;隋唐时期中日音乐文化交流赖以兴旺的政治及社会因素[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4 何昌林;天平琵琶谱之考、解、译[J];音乐研究;1983年03期
5 何昌林;三件敦煌曲谱资料的综合研究[J];音乐研究;1985年03期
6 鲁松龄;日本输入西洋音乐三部曲——锁国、开放与反思[J];音乐研究;1987年03期
7 梁铭越;楚调的律学与乐学——古琴《幽兰》七弦琴曲的研究[J];音乐研究;1989年01期
8 关也维;敦煌古谱的猜想[J];音乐研究;1989年02期
9 王耀华;日本音乐中看到的中国影响[J];音乐研究;1996年01期
10 王德埙;;(去冖手)法研究与六家《幽兰》打(去冖手)之比较——唐抄本《碣石调·幽兰》考证之一[J];民族艺术;1992年03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柳成;从《送别》看学堂乐歌中的人文精神[J];艺术探索;2004年S2期
2 赵丽;;“学堂乐歌”与日本音乐的暗合与背弃[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3 石磊;三首“乐歌”曲源[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86年01期
4 温和;从李叔同的歌曲创作看日本学校歌曲对中国学堂乐歌的影响[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1999年05期
5 王文英;;学堂乐歌的代表人物沈心工[J];文史杂志;2008年05期
6 任富强;杨喜丽;;论学堂乐歌的产生[J];民族音乐;2010年04期
7 戴鹏海;从体裁的嬗变消长看20世纪上半叶中国歌曲创作的发展[J];艺术探索;1995年01期
8 胡淑琴;;浅析学堂乐歌[J];歌海;2009年03期
9 崔东伟,房燕;学堂乐歌对中国音乐产生的作用[J];内蒙古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S1期
10 陈乃平;清末民初学堂乐歌课兴起之原因[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贾喜喜;;一部生生不息的南北交流史——略论草原民族与中原民族的互动和交流[A];中国·内蒙古第三届草原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2 牛致功;;隋唐时期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A];唐史论丛(第三辑)[C];1987年
3 张西平;;儒学在欧洲的早期传播初探[A];明清之际中国和西方国家的文化交流——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第六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7年
4 夏应元;;关于日本平安时代遣唐使的次数问题——以高阶远成的遣唐为中心[A];明清之际中国和西方国家的文化交流——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第六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7年
5 桂栖鹏;;元代蒙古状元拜住事迹考略[A];蒙古史研究(第五辑)[C];1997年
6 易惠莉;;“上海长崎交往”学术研讨会纪略[A];近代中国(第十三辑)[C];2003年
7 冷东;;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在朝鲜半岛的传播[A];多元视野中的中外关系史研究——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5年
8 朴灿奎;;中国与东北亚各国关系史研究的历史与展望[A];多元视野中的中外关系史研究——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5年
9 石成泰;;中克最早的文字之交[A];2005年世界语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10 古井喜实;;“郭沫若展”祝辞[A];郭沫若百年诞辰纪念文集[C];199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上海音乐学院艺术管理系副主任 王勇;从学堂乐歌到“红歌”[N];东方早报;2011年
2 俞人豪;新世纪的学堂乐歌[N];音乐周报;2001年
3 俞人豪;新世纪的学堂乐歌[N];音乐周报;2001年
4 陈一鸣;学堂乐歌:百年前的校园歌曲[N];南方周末;2005年
5 李岩;20世纪初的中国儿童少年新歌[N];音乐周报;2003年
6 本报驻布鲁塞尔记者 何农;“欧罗巴利亚中国艺术节”呼之欲出[N];光明日报;2009年
7 洪园波;一部人类文化交流史[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1年
8 ;“欧洲心脏”传来“中国脉动”[N];中国文化报;2009年
9 李正安;古代中印医药学交流史[N];中国中医药报;2004年
10 记者 高津英;今年,法国人学汉语激增30%[N];新华每日电讯;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半田晴久;日本入宋僧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2 杨晶鑫;近世日本汉方医学变迁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3 文记东;1949-1966年的中苏文化交流[D];中共中央党校;2009年
4 葛继勇;《续日本纪》所载赴日唐人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5 王红梅;许筠论略[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6 李颖;明清音乐记录特征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7 冯长春;20世纪上半叶中国音乐思潮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5年
8 刘玉s,
本文编号:112837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zqiyue/11283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