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草原歌曲歌词70年发展流变研究
发布时间:2021-08-20 21:50
内蒙古草原歌曲的广泛传播使其歌词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草原音乐文化现象,它以自身独特的语言美、意象美、地域美等而成为传承草原文化的一支重要力量。通过对内蒙古草原歌曲歌词70年与中国当代歌词发展百余年关系、其在蒙古族音乐史中的地位和在内蒙古自治区文艺事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的分析;对中国现代歌词与歌曲,内蒙古草原歌曲歌词与蒙古族民歌,内蒙古草原歌曲歌词与爬山调、漫翰调的概念辨析;对内蒙古草原歌曲歌词历史分期以及每个时期歌词创作情况、特点、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审美特征的阐述;对内蒙古草原歌曲歌词在草原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作用的书写,向读者展示了内蒙古草原歌曲歌词70年的发展流变,从而进一步拓展了歌词理论研究的领域和广度。
【文章来源】:职大学报. 2018,(06)
【文章页数】:19 页
【部分图文】:
叮当音乐网歌曲分类及草原歌曲页面截图
笔者又进一步查阅了文献资料,了解到以“草原歌曲”为研究主题的著作到目前为止还是空白。以“草原歌曲”为研究对象的研究性论文主要集中在2008年以后,以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现内蒙古艺术学院)的老师和硕士生为主,主要有如下几篇:《“文化认同”与“草原歌曲”》(李树榕,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教授,2008)、《内蒙古当代“草原歌曲”之发展流变与美学内涵》(李善君,内蒙古大学硕士,2010)、《草原歌曲的多元文化属性及其传播》(武丽罕,内蒙古大学硕士,2012)、《新时期内蒙古草原歌曲研究》(许可欣,内蒙古大学硕士,2015)、《内蒙古草原歌曲歌词中隐喻表达的认知研究》(康永梅,内蒙古大学硕士,2015)。其中,李树榕的文章主要从文化认同及文化传播角度来写草原歌曲;武丽罕从草原歌曲的产生及其时代属性、草原歌曲的多元文化属性以及草原歌曲的传播方式等方面进行了重点阐述;李善君和许可欣二人主要从草原歌曲的构成条件、音乐结构、艺术特色、文化内涵、美学特质等方面进行了重点阐述;康永梅的文章对草原歌曲歌词中的隐喻进行了认真的梳理和研究。其中,武丽罕、李善君和许可欣三人的文章包含了对草原歌曲产生及发展流变的概述。总结前述网络分类及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师生的文章,并结合相关文献得出如下结论:一是草原歌曲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它是伴随着中国社会文化大背景的变迁、专业舞台艺术的兴起而产生的新歌种,是以草原地域风情、人文风俗,草原上的生活和草原人民思想感情为题材的歌曲,
图1叮当音乐网歌曲分类及草原歌曲页面截图然而在概念上,本文所谈论的歌词,指的是时光进入20世纪后的现代歌词。进入20世纪后,人们以西方文艺为借鉴,逐渐建立起了相对独立,自成体系,互相之间往往很少发生关联与交融的文艺学科体系,在整个文艺学科体系中,歌词被包含在了现代音乐学学科中。在这个学科中,现代歌词不像古代合乐的一些“歌词”,如乐府、宋词、元散曲之类,可以以自己相对自足的文本系统获得独立地位。现代歌词在现代人们的意识中,被认为是“未完成艺术”,它要最终实现其价值,就必须和音乐结合为“歌曲”。只有和音乐结合为“歌曲”后,现代歌词才算是“完成了自己的任务”。笔者也赞同著名词作家韩冷老师所言“歌词只有乘上了音乐的翅膀它才能起飞”。现代歌词已经有百年的发展历史了,并且每个历史时期都产生过有巨大影响的歌词作品,都有一大批投入其中的歌词创作者,还取得了不菲的成绩。20世纪初的“学堂乐歌”是中国新式歌曲的开端,最为人们耳熟能详的就是李叔同填词的那首《送别》。20世纪30至40年代,影响全国的“全民抗日歌咏运动”,使20世纪的歌曲创作达到了一个高潮,许多歌曲,如,《义勇军进行曲》(田汉词、聂耳曲)、《青年进行曲》(田汉词、冼星海曲)、《大路歌》(孙瑜词、聂耳曲)、《铁蹄下的歌女》(许幸之词、聂耳曲),等等,都产生在那个时期。这些歌曲的歌词多为“描写社会不公与苦难,唤起抗争与奋斗精神?
【参考文献】:
硕士论文
[1]新时期内蒙古草原歌曲研究[D]. 许可欣.内蒙古大学 2015
[2]草原歌曲的多元文化属性及其传播[D]. 武丽罕.内蒙古大学 2012
本文编号:3354293
【文章来源】:职大学报. 2018,(06)
【文章页数】:19 页
【部分图文】:
叮当音乐网歌曲分类及草原歌曲页面截图
笔者又进一步查阅了文献资料,了解到以“草原歌曲”为研究主题的著作到目前为止还是空白。以“草原歌曲”为研究对象的研究性论文主要集中在2008年以后,以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现内蒙古艺术学院)的老师和硕士生为主,主要有如下几篇:《“文化认同”与“草原歌曲”》(李树榕,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教授,2008)、《内蒙古当代“草原歌曲”之发展流变与美学内涵》(李善君,内蒙古大学硕士,2010)、《草原歌曲的多元文化属性及其传播》(武丽罕,内蒙古大学硕士,2012)、《新时期内蒙古草原歌曲研究》(许可欣,内蒙古大学硕士,2015)、《内蒙古草原歌曲歌词中隐喻表达的认知研究》(康永梅,内蒙古大学硕士,2015)。其中,李树榕的文章主要从文化认同及文化传播角度来写草原歌曲;武丽罕从草原歌曲的产生及其时代属性、草原歌曲的多元文化属性以及草原歌曲的传播方式等方面进行了重点阐述;李善君和许可欣二人主要从草原歌曲的构成条件、音乐结构、艺术特色、文化内涵、美学特质等方面进行了重点阐述;康永梅的文章对草原歌曲歌词中的隐喻进行了认真的梳理和研究。其中,武丽罕、李善君和许可欣三人的文章包含了对草原歌曲产生及发展流变的概述。总结前述网络分类及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师生的文章,并结合相关文献得出如下结论:一是草原歌曲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它是伴随着中国社会文化大背景的变迁、专业舞台艺术的兴起而产生的新歌种,是以草原地域风情、人文风俗,草原上的生活和草原人民思想感情为题材的歌曲,
图1叮当音乐网歌曲分类及草原歌曲页面截图然而在概念上,本文所谈论的歌词,指的是时光进入20世纪后的现代歌词。进入20世纪后,人们以西方文艺为借鉴,逐渐建立起了相对独立,自成体系,互相之间往往很少发生关联与交融的文艺学科体系,在整个文艺学科体系中,歌词被包含在了现代音乐学学科中。在这个学科中,现代歌词不像古代合乐的一些“歌词”,如乐府、宋词、元散曲之类,可以以自己相对自足的文本系统获得独立地位。现代歌词在现代人们的意识中,被认为是“未完成艺术”,它要最终实现其价值,就必须和音乐结合为“歌曲”。只有和音乐结合为“歌曲”后,现代歌词才算是“完成了自己的任务”。笔者也赞同著名词作家韩冷老师所言“歌词只有乘上了音乐的翅膀它才能起飞”。现代歌词已经有百年的发展历史了,并且每个历史时期都产生过有巨大影响的歌词作品,都有一大批投入其中的歌词创作者,还取得了不菲的成绩。20世纪初的“学堂乐歌”是中国新式歌曲的开端,最为人们耳熟能详的就是李叔同填词的那首《送别》。20世纪30至40年代,影响全国的“全民抗日歌咏运动”,使20世纪的歌曲创作达到了一个高潮,许多歌曲,如,《义勇军进行曲》(田汉词、聂耳曲)、《青年进行曲》(田汉词、冼星海曲)、《大路歌》(孙瑜词、聂耳曲)、《铁蹄下的歌女》(许幸之词、聂耳曲),等等,都产生在那个时期。这些歌曲的歌词多为“描写社会不公与苦难,唤起抗争与奋斗精神?
【参考文献】:
硕士论文
[1]新时期内蒙古草原歌曲研究[D]. 许可欣.内蒙古大学 2015
[2]草原歌曲的多元文化属性及其传播[D]. 武丽罕.内蒙古大学 2012
本文编号:335429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zqiyue/33542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