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杭大运河对济宁地区民间音乐的影响
本文关键词:京杭大运河对济宁地区民间音乐的影响
【摘要】:京杭大运河是沟通我国南北地区的唯一一条大河,它的贯通为沿线城市造成了诸多影响。本文以运河城市—济宁为代表,研究京杭大运河对沿线城市民间音乐的影响。探讨河运交通对地方音乐发展的重要作用。从运河的开凿、修浚到漕运的勃兴为济宁形成了众多音乐曲种,而经济的发展、交通的便利又为济宁地区的音乐交流提供了优越条件,良好的音乐文化氛围吸引了众多外地艺人。全文共分三章,第一章:“由运河劳作而产生的运河号子”,研究从京杭大运河修浚到通航的一系列劳作中,为济宁形成的新的音乐曲种。第二章:“运河上音乐的交流与融合”,主要研究通过运河上的音乐交流,传入济宁的音乐曲种,以及在原有的基础上与济宁本土风俗相结合而成的新形式。第三章研究运河岸边的娱乐场所,音乐文化的发展需要物质场所的支撑,运河带动的经济发展,吸引了众多外地商人、艺人来此经商、定居,他们通过土山、会馆、茶楼等娱乐场所把自己家乡的音乐带到了济宁。论文运用音乐学理论知识,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结合音乐史料的收集,全面地系统地分析了京杭大运河对济宁地区的民间音乐所造成的影响。同时通过对济宁地区音乐曲种的梳理,丰富和完善了济宁地方音乐文化的理论研究成果。
【关键词】:京杭大运河 河运交通 城市音乐发展
【学位授予单位】:青岛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J607
【目录】:
- 摘要2-3
- Abstract3-6
- 引言6-9
- 一、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及意义6-7
- 二、国内外研究动态7-9
- 第一章 由运河劳作而产生的运河号子9-15
- 第一节 运河修浚产生的运河硪号9-11
- 第二节 造船业产生的运河号子—打排斧11-12
- 第三节 漕船航行形成的航运号子12-15
- 第二章 运河上音乐的交流与融合15-27
- 第一节 漕运兴盛随之传播而来的八角鼓15-16
- 一、八角鼓的产生与传播15
- 二、济宁八角鼓的形成与艺术特征15-16
- 第二节 从“秦腔”的传入到“山东梆子”的形成16-19
- 一、秦腔发展为山东梆子16-17
- 二、山东梆子的艺术特征17
- 三、山东梆子支派之"汶上梆子"17-19
- 第三节 由洪泽湖传播而来的"端鼓腔"艺术19-25
- 一、端鼓腔的发展脉络及渊源19-20
- 二、沈氏家族祭祖盛会20-23
- 三、演员与现状调查23-25
- 第四节 民间乐器和器乐曲的传播25-27
- 第三章 济宁运河沿岸的音乐场所27-33
- 第一节 平民百姓的游艺场—土山27-29
- 一、土山的形成27-28
- 二、土山的演出状况及历史意义28-29
- 第二节 "大兴楼"茶馆与京剧票友29-31
- 一、济宁的京剧演出状况与票友活动30
- 二、"大兴楼"茶馆30-31
- 第三节 运河岸边会馆的建立31-33
- 一、"浙江会馆"31-32
- 二、"三省会馆"32-33
- 结论33-35
- 参考文献35-37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37-38
- 附录一38-41
- 附录二41-43
- 致谢43-4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秦俊;;二十世纪钢琴音乐主要流派及其特点[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2 林友桂;;从文化变迁的角度论大奏鼓的衍变[J];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3 刘兰;;孔子的音乐评论[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年03期
4 徐天祥;;《中国民间音乐研究提纲》版本考[J];中国音乐;2010年01期
5 詹艺虹;詹文军;;湖北民间音乐的时代境遇[J];文艺争鸣;2011年12期
6 莘子冬;;大众传媒:民间音乐艺术发展的助推器——以东路二人台艺术的传播为例[J];新闻知识;2011年02期
7 刘宵宁;;黑龙江汉族民间音乐与流人音乐文化[J];神州;2011年08期
8 赵梅枝;;春秋时期郑声的文化质涵及其历史评价[J];艺术百家;2007年05期
9 吕华珍;;浙江松阳古曲《月宫调》考析[J];艺术百家;2009年03期
10 陈薇;;宋代市井音乐文化考略[J];兰台世界;2009年1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清波;;千古谁识角徵音——古朴典雅的潮州民间音乐[A];中国社会音乐研究论文集[C];2006年
2 曹鹏;;坚守音乐阵地,鞠躬尽瘁[A];我与新中国60年[C];2010年
3 张敏;张俊霞;;地方民间音乐对张家口旅游业的作用研究[A];第六届河北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专辑[C];2011年
4 湛洋;;唐山民间音乐文化资源产业化问题与对策研究[A];2011京津冀区域协作论坛论文集[C];2011年
5 苗笛;;维也纳音乐文化给哈尔滨音乐的启示与思考[A];龙江春秋——黑水文化论集之三[C];2005年
6 卢芹娟;;嵊州吹打的振兴和发展[A];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建设与发展初探[C];2010年
7 谢建平;;浅谈音乐艺术中情感表现的本质与特殊性[A];春华秋实——江苏省美学学会(1981—2001)纪念文集[C];2001年
8 周海宏;;音乐欣赏课相关的美学、心理学问题分析(讲座提纲)[A];2003’北京第一届全国音乐欣赏教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9 高应智;;浅论德江民间音乐对德江傩堂戏的作用[A];中国梵净山傩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10 宋瑾;;音乐的功能、价值与本质[A];2003’北京第一届全国音乐欣赏教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感受一种音乐气质[N];中国文化报;2003年
2 本报记者 蔡萌;品牌企业与艺术结缘的背后[N];中国文化报;2010年
3 牛寒婷;篮协为何禁《忐忑》?[N];中国艺术报;2011年
4 本报记者 吴子桐;不朽的音乐 伟大的悲情[N];中华读书报;2010年
5 朱榕;冲淡典雅的中国古代音乐艺术[N];中国档案报;2004年
6 记者 钟镭;湘南学院音乐艺术周激情启幕[N];郴州日报;2005年
7 记者 刘平;天津音乐艺术街参展演博会[N];天津日报;2009年
8 陈玉玉;生动活泼的音乐艺术俱乐部[N];中国艺术报;2006年
9 本报记者 王悦;唱响中原大地的音乐百灵[N];音乐生活报;2010年
10 王伟(作者单位: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音乐艺术——饭店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N];中国旅游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晓平;陕南民间音乐区域文化特质考察[D];南京艺术学院;2010年
2 梁啸岳;音乐沉寂[D];上海音乐学院;2012年
3 吴慧娟;福建仙游三—教仪式音乐研究[D];上海音乐学院;2010年
4 王丽虹;延安鲁艺音乐教育中的政治因素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5 姜小鹏;论乔治·克拉姆音乐中的音色与织体[D];上海音乐学院;2004年
6 赵礼;萌芽·弥撒·基因·遗传[D];上海音乐学院;2012年
7 张磊;论支声及其在西方现代音乐中的应用[D];上海音乐学院;2007年
8 张璐倩;黑格尔音乐美学研究[D];上海音乐学院;2010年
9 钟恩富;生命化音乐课程与教学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10 刘宇翔;基于内容的音乐分析研究[D];清华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艳丽;关于印度尼西亚巽他人佳美兰音乐德宫的研究[D];中央音乐学院;2010年
2 吴旭;用母语说话[D];中央音乐学院;2010年
3 谢晶晶;不同话语视角的上海三大报纸对音乐事件的表达与建构[D];上海音乐学院;2010年
4 赵璞;从“改造国民性”看中国近代社会思潮对中国近代音乐文化的渗透[D];西安音乐学院;2011年
5 侯s,
本文编号:96784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zqiyue/9678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