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器乐论文 >

从王侯之颂到平民之颂

发布时间:2017-10-21 01:29

  本文关键词:从王侯之颂到平民之颂


  更多相关文章: 乐语 歌诗 与礼制/礼俗仪式相须为用 王侯之颂 平民之颂 活态传承


【摘要】:"颂"之音声体裁在西周时期出现,用于高端祭祀仪式,体现人们对大自然敬畏,对尊者崇拜,对逝者缅怀等诸多情感。颂由吉礼祭祀仪式所生发,其特征是在礼制仪式中以乐表达,由于其时尚未发明乐谱与舞谱,《诗经》记录颂的文字部分,但不能忽略颂作为歌唱形态以及在仪式为用。《诗经》三颂为王侯之颂,彰显高端。随着历史演进,颂既有与仪式相须为用,亦有脱离仪式为用,诸如当下歌唱体裁之颂歌,亦独立成文学体裁样式。在山西临县的葬礼、庙会仪式中礼生承载的音声样态竟然与两周之颂的整体特征相吻,差异为对象以及内容的变化以及曲调的市井性,这是将国家高端礼制仪式为用接衍为民间礼俗仪式为用,以平民之颂活态存在。我们通过对临县丧礼仪式的考察辨析,把握颂这种形态的当下样貌,并借助该活态样本"复原"历史,以认知颂之深层内涵。汉魏以降曾有过挽歌体裁,在下以为临县丧礼仪式中的演唱形态虽与挽歌有关联,但更为重要的是对颂的接衍。
【作者单位】: 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
【关键词】 乐语 歌诗 与礼制/礼俗仪式相须为用 王侯之颂 平民之颂 活态传承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中国乐籍制度与传统音乐文化”(编号12BD034)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J609.2
【正文快照】: 所谓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在历史上生成、在传统社会中经历长期而深厚积淀、活态传承到当下的文化样态。从乐的视角,受制于稍纵即逝的时空特性,许多历史上存在的现象我们不可能亲历与把握,但却可以将历史文献与当下活态存在相接通,以探求文化现象的“历史面貌”,这是所谓“回到历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彩云;熊慧勇;吴志刚;;先秦政治救灾制度研究[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10期

2 张捷;;“黑”词义与文化[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6期

3 毕红刚;;中国文学自觉考论[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4 陈智勇;;先秦时期的昆虫文化[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5 杨辉;;先秦礼教与乐教之关系及地位变迁考[J];保定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6 叶舒宪;“大荒”意象的文化分析——《山海经·荒经》的观念背景[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7 何九盈;《庄子》札记[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8 钱志熙;;“鸿都门学”事件考论——从文学与儒学关系、选举及汉末政治等方面着眼[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9 贾海生;;祷疾仪式的主要仪节[J];北方论丛;2006年04期

10 沈鸿;;历史传说与殷周祭祖诗的诗学变迁[J];北方论丛;2008年06期



本文编号:107050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qiyueyz/107050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288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