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器乐论文 >

南方钟式铙初探

发布时间:2020-12-17 11:48
  钟式铙是商铙与周代甬钟两种乐钟体系在发展过程中相互借鉴、相互影响而出现的一种过渡型或衍生型乐器。就传播地域而言,主要流传于湘中、湘南、赣西、赣南、浙江、福建、广东等长江以南的中下游地区及岭南的北江地区,是商周时期该地区的越族人习惯使用的礼乐器。具体到岭南地区,目前资料表明仅限于粤北。当中原地区人们沿着商代小编铙的编列规范逐步发展出编甬钟、编镈甚至编钮钟之时,南方的商铙一直保持着原有特铙的设置与执奏规范,但形制上又受到甬钟的影响。青铜乐器的合瓦形腔体为一钟双音提供了产生的条件或基础;无意识的一钟双音的音响效果,和多样而难以预设的音程关系的漫长历程,为有意识规范一钟双音的音程关系提供了潜在的欲望与动力;设置音梁、内腔各部位凿槽、锉磨等调音技术的逐步掌握为一钟双音的实现提供了理论指导与实践保障。这种乐钟音列探索的过渡性发展在钟式铙上同样能反映出来。 

【文章来源】:粤海风. 2020年04期

【文章页数】:6 页

【部分图文】:

南方钟式铙初探


曲江钟式铙

曲江,鼓部,佛冈


佛冈钟式铙[2]是1983年从佛冈大庙峡勒岡一村出土的,断代为东周时期,现藏于佛冈博物馆(A1)。该铙甬上端近舞面处已完全断脱,且旋以上近一半段残断。通体淡青,体形硕大,厚实。铙腔体为合瓦形。平舞,舞面置一圆锥形甬,甬粗。甬中空,顶端未封衡,下端与舞底、内腔相通,甬下端有旋无斡。舞面及旋上均饰阳线云雷纹。直铣,铣角外侈,于弧稍内敛。枚、篆、钲三区占钟腔表面四分之三,而正、侧鼓部所占面积不足四分之一。钟面以阴线分隔枚、篆、钲三区,枚分两面,每面两区,每区3列,每列3枚,共36枚。枚与枚之间均饰反向对称的镰刀纹。篆带阴刻云雷纹。钲部素面,中间凸起一0.5厘米高的鼻状乳钉。正鼓部饰对称蟠螭纹,侧鼓部素面。形制数据参见图表2.二、钟式铙的分布区域


本文编号:292198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qiyueyz/292198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611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