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装饰艺术论文 >

中国秦汉度量衡设计文化内涵研究

发布时间:2018-04-23 12:15

  本文选题:秦汉度量衡 + 设计理念 ; 参考:《昆明理工大学》2016年硕士论文


【摘要】:中国度量衡发展历史悠久,距今约有5000年的历史,传承下来的度量衡器,反映了不同时期社会的政治变革、经济发展、风俗文化,代表了社会发展的文明程度,构成了一部简明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史。度量衡器的分布地域辽阔,并受到社会进步与发展的影响,提高了人们生产和生活方式的效率,对人类文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秦汉时期流传和保存下来的度量衡文物数量较多,并且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经济的发展,它们获得了越来越多关注。但目前对于度量衡的研究侧重点主要还是从历史学和考古学的角度出发,不能凸显出其设计特点和文化内涵,对于设计文化方面的阐述也还不够丰富。本文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典籍记载,还有考古发掘,以及社会和民间留下来的度量衡,首先从整个宏观的历史角度出发,浓缩概括了度量衡的发展和演变,再对秦汉时期度量衡的历史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并与其他时代度量衡进行对比,了解其对后世产生了那些重要的影响。其次,进行归纳梳理秦汉时期度量衡设计分类,以及制作与检测,重点分析了秦汉时期度量衡的结构和造型因素,材质和装饰因素,并从设计美学的角度去探讨秦汉时期度量衡的材质、造型、装饰之美。再次,根据秦汉时期的设计理念和设计文化,分析秦汉时期度量衡的设计风格,主要以诸子百家的设计理念着重对秦汉时期度量衡进行分析,得出秦汉时期度量衡的设计理念,研究和探讨其所包含的文化内涵,完成对秦汉度量衡设计和文化的探索。最后,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更多的是应该思考如何对传统度量衡进行传承和保护,现代设计又如何借鉴和学习传统设计文化,使传统变得有意义,现代设计更有文化内涵。通过归纳和分析了秦汉时期度量衡的设计因素,探讨了秦汉度量衡的设计理念与文化内涵,有助于对秦汉度量衡的现存状态进行分析,了解现代度量衡设计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最后对今后度量衡的设计文化研究会有一定的帮助。
[Abstract]:China has a long history of weighing and measuring, which has a history of about 5000 years. The weighing and measuring apparatus passed down reflects the political change, economic development, custom and culture of different periods, and represents the civilization of social development. Constitute a concise social, political, economic and cultural history. The wide distribution of weighing and measuring instruments, which is influenced by social progress and development, improves the efficiency of people's production and life style, has a profound impact on human civilization, and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in social development. In Qin and Han dynasties, more and more weights and measures were handed down and preserved, and with the change of the time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they got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But at present, the focus of the study on measurement and measurement is mainl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istory and archaeology, which can not highlight its design characteristics and cultural connotations, and the elaboration of design culture is not rich enough. By consulting relevant documents and records, as well as archaeological excavations, as well as the measures and measures left by society and folk, this paper first condenses and summarizes the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of weights and measur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whole macroscopic history. Then the history of measurement and measurement in Qin and Han dynasties was analyzed carefully and compared with other times to understand its influence on later generations. Secondly, the design classification, manufacture and inspection of weights and measures in the Qin and Han dynasties are summarized, and the structure and modeling factors, material and decoration factors of the weights and measures in the Qin and Han dynasties are emphatically analyzed. From the angle of design aesthetics,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beauty of material, shape and decoration in the period of Qin and Han dynasties. Thirdly, according to the design concept and design culture of the Qin and Han dynastie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design style of the weights and measures in the Qin and Han dynasties, and mainly focuses on the analysis of the weights and measures in the Qin and Han dynasties with the design ideas of the hundred schools of thought, and obtains the design ideas of the weights and measures in the Qin and Han dynasties. Research and discuss its cultural connotation, complete the Qin and Han Dynasty weights and measures design and culture exploration. Finally,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economy and society, it is more important to think about how to inherit and protect the traditional measures and measures, and how modern design can learn from and learn from the traditional design culture so as to make the tradition meaningful. Modern design has more cultural connotations. This paper summarizes and analyzes the design factors of the weights and measures in the Qin and Han dynasties, probes into the design concepts and cultural connotations of the weights and measures in the Qin and Han dynasties, which is helpful to analyze the existing state of the weights and measures in the Qin and Han dynasties, and to understand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existing problems in the design of the modern weights and measures. Finally, it will be helpful to the design culture research of measurement and measurement in the future.
【学位授予单位】:昆明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J526.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何安丽 ,王婷;宁波市创建新型社区文化[J];今日浙江;2003年14期

2 章尚贞;深化认识 提升社区文化品位[J];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3 ;文化生活[J];福建质量信息;2007年01期

4 秦建华;;正确把握社区文化的时代特征[J];群众;2007年10期

5 应再泉;;文化星火点燃商都大地[J];今日浙江;2008年18期

6 ;文化生活[J];福建质量技术监督;2009年01期

7 ;文化生活[J];福建党史月刊;2010年24期

8 ;鄂尔多斯市启动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J];鄂尔多斯文化;2011年02期

9 徐磊;;关于在部分农村大力扶持庭院文化的思考[J];商业文化(下半月);2011年05期

10 张彬;;重庆:财政“买单”31个公共文化场馆 免费开放[J];现代城市;2011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杨明堂;陈明九;;对农村生活文化建设的思考[A];科学发展观:理论·模式·实践——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6年学术年会文集(3)[C];2006年

2 李美;;文化(艺术)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A];2008山东省群众文化学会论文集[C];2008年

3 李玉英;;文化要在共建共享中繁荣[A];艺海探真——论文论著选编[C];2011年

4 丁光勋;;关于我国城市老年文化消费增长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A];上海市退休职工管理研究会2013年优秀论文选集[C];2014年

5 黄丽云;;福州市农村青年文化生活的现状与对策——福州市农村青年文化生活调查[A];农村文化建设:探索与实践[C];2009年

6 黄丽云;;福州市农村青年文化生活的现状与对策——福州市农村青年文化生活调查[A];中华文化与地域文化研究——福建省炎黄文化研究会20年论文选集[第一卷][C];2011年

7 朱应海;井润峰;;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推动我省文化大繁荣大发展[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事业——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8年学术年会文集(4)[C];2008年

8 ;丰富老人文化生活 欢度快乐晚年[A];江苏老年学研究论文选集(2007-2008)[C];2008年

9 裘君谟;;关于新一轮文化长廊创建工程的若干问题[A];中国群众文化学会全国群众论文评奖论文集[C];2003年

10 蔡敬云;;关于丰富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的思考和建议[A];上海市退休职工管理研究会2013年优秀论文选集[C];201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李玉英;文化建设要实现共建共享[N];中国文化报;2007年

2 记者 武福臣邋通讯员 郭永旺;郭矿公司让职工共享文化成果[N];邯郸日报;2007年

3 刘小萍;公共文化建设需要文化自觉[N];中国文化报;2008年

4 省委党校马克思主义研究所副所长、教授 叶志坚;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N];福建日报;2009年

5 河北省文化厅党组书记 厅长 冯韶慧;着眼时代新要求 践行文化新理念[N];中国文化报;2009年

6 郭小玲 龙昆 本报记者 王小刚;“文化搭桥”让关爱温暖人心[N];南昌日报;2012年

7 记者 王文博;加强公共文化基础建设 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N];喀什日报(汉);2012年

8 记者孙晓华;落实十八大精神 巩固文化成果[N];抚顺日报;2012年

9 本报见习记者 杨一帆;新文化生活 映衬美丽乡村[N];中国妇女报;2012年

10 记者 杨军;兰州火车头影城活跃职工群众文化生活[N];人民铁道;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黄文基;越南城市文化生活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4年

2 李晓非;工厂家园[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3 蔡建芳;参加文化生活权利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4 胡神松;我国知识产权教育与文化战略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2年

5 王子怡;中日陶瓷茶器文化研究[D];清华大学;2004年

6 严墨;碎片化到重构[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侔卫;文化遗存与地方互动:海龙屯土司文化遗存的历史人类学研究[D];西南大学;2015年

2 张婷婷;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文化建设评析[D];辽宁大学;2015年

3 孙婧;中国的海外文化投资探析[D];复旦大学;2013年

4 马可;南阳民俗文化保护中的政府责任问题研究[D];郑州大学;2015年

5 崔紫媛;通过文化反哺提升农民市民素养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5年

6 徐清;论大众文化的反智主义倾向建构和消解策略[D];苏州大学;2015年

7 李茹;巴彦淖尔地区熟语语言文化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5年

8 孙婧;改革开放后我国文化市场变迁及效益问题研究[D];山西大学;2015年

9 马伊立;锡伯族传统弓箭文化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5年

10 陈雪梅;镇街综合文化站公共文化服务的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79193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shinazhuanghuangshejilunwen/179193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810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