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淀与发展——格扇艺术形式在建筑装饰中的创新方法探究
本文选题:格扇 + 现代建筑装饰 ; 参考:《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09年06期
【摘要】:中国传统建筑构件——格扇承载了传统艺人的精湛工艺和传统文人的深邃思想,成为表现传统风格的视觉符号之一。格扇艺术形式虽已在建筑装饰中广泛运用,然而对传统艺术形式如何积淀,如何发展,还是我们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本文在实践中试提出了"模拟样式"、"化繁为简"、"重构样式"和"重现神韵"的几种创新方法,从运用手法上来讲,这四种方式是对格扇的模拟、简化、重构与汲取内涵,是创新手法的不断深化;从运用形式上而言,这四种方式是并列的、渗透的,彼此并无优劣之分。本文试图探索一种既能传承历史文脉、又能吻合当代创新思路的现代建筑装饰设计方法,使现代建筑环境不仅在装饰造型上体现出中国传统风格,在神韵上更能体现本土特征和民族精髓。
[Abstract]:The Chinese traditional architectural component, the lattice fan, bears the exquisite craftsmanship of the traditional artists and the profound thought of the traditional literati, and becomes one of the visual symbols to express the traditional style. Although the artistic form of lattice fan has been widely used in architectural decoration, however, we have been thinking about how to accumulate and develop the traditional art form.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several innovative methods of "simulating style", "transforming complexity into simplicity", "reconstructing style" and "reproducing verve" in practice. In terms of application techniques, these four methods are the simulation, simplification, reconstruction and absorption of the connotation of lattice fan. The four methods are juxtaposed and permeated, and there is no difference between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each other. This paper attempts to explore a modern architectural decoration design method which can not only inherit the historical context, but also accord with the contemporary innovative ideas, so that the modern architectural environment not only embodies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style in the decoration modeling, In the charm more can reflect the local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essence of the nation.
【作者单位】: 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分类号】:TU-80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陆文莺;;格扇艺术形式在现代建筑装饰中的运用价值[J];广东建筑装饰;2008年02期
2 王雪莲;;隔扇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符号化表达[J];艺术探索;2011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顾蓓蓓;清代苏州地区传统民居“门”与“窗”的研究[D];同济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胡倩;丽江纳西族传统民居门窗的装饰艺术探析[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2 刘茜;白族建筑门窗装饰艺术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3 刘晓峰;寨卜昌古村落建筑装饰的考察[D];中央美术学院;2011年
4 丁璐璐;破“门”而入[D];云南艺术学院;2012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窦忠强,张苏华,庞永军;高校的CAD教学应从三维开始[J];工程图学学报;2001年04期
2 刘松深;积极探索 努力创新 开创水利发展研究工作的新局面——纪念水利部发展研究中心成立一周年[J];水利发展研究;2001年02期
3 赵广田;关于《工程监理与检测》的教学研究[J];郑州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4 卓越,张珉;对当前我国经济过剩的认识及分析[J];株洲工学院学报;2001年02期
5 郭重庆;创新不仅是技术创新,管理是生产力——为西部大开发献言[J];中国机械工程;2002年04期
6 谢琳琳,韦锋;《道德经》对工程项目管理创新的启示[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03年06期
7 刘赋捷;我国建材工业发展进入新阶段[J];建材发展导向;2003年06期
8 ;设计的创新[J];广东建筑装饰;2007年05期
9 陆尧,荀平;如何对待建筑创作中的传统文化[J];四川建筑;1999年01期
10 徐宝昌;加强铁路局科技工作的几点思考[J];中国铁路;2000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欣;;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创新实践模式[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河北卷)[C];2010年
2 丁宏伟;;现代水族馆展示发展的几个新理念[A];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创新型国家——2006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C];2006年
3 马建平;;科技报道的创新要以“赢利”为目的[A];中国科技新闻学会第九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4 蒋丹;;我国高等教育中校企合作的模式探索[A];2007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7年
5 郑贵军;;营销学课程教学创新探讨[A];中国市场营销创新与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6 梁爱文;;创新高职专业建设的路径分析——基于区域经济发展的视角[A];云南省高等教育学会高职高专教育分会2008年优秀论文集[C];2008年
7 朱明仕;;我国转型期社会心态与政府公共管理创新初探[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第20届年会论文集[C];2010年
8 殷红博;李红;李家煦;;我国民办幼儿园师资培训创新研究及博凯幼儿园的实践[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北京卷)[C];2010年
9 唐斌;;政府问责的理论创新:基于概念、方式及过程的分析[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10年会暨“政府管理创新”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10 乔丽辉;;浅谈如何做好少儿图书馆的服务创新[A];开放、创新、共享、发展:少儿图书馆论坛2009——第十一届“华北、东北、西北”地区少儿图书馆学术暨工作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瞿明智;“一材多练”巧创新[N];重庆日报;2001年
2 阿元;创新农业经营组织制度[N];辽宁日报;2002年
3 岳东峰;创新是共产党人的生命力[N];陕西日报;2001年
4 张军(作者单位: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制度“落后”有助于创新[N];中国财经报;2002年
5 中江利通印刷机械有限公司 熊伟光;创新才有机会[N];中国机电日报;2002年
6 宋言行;创新 创新 再创新[N];中华建筑报;2001年
7 本报记者于贵华;创新是企业生存之本[N];工人日报;2002年
8 焦云霞;“三个代表”是不断创新的思想[N];山西发展导报;2000年
9 记者 桂小纯;抓好五项创新 促进结构调整[N];山西日报;2000年
10 记者 栾辅学 通讯员 韩廷斌;赛信公司依靠“三创新”求发展[N];厂长经理日报;200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马世兵;我国证券公司经纪业务创新及其风险管理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2 郭瑞萍;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5年
3 李力;跨国公司技术创新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4 饶钢;我国教育电视台发展模式之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5 廉高波;中国农村经济组织:模式、变迁与创新[D];西北大学;2005年
6 许宁;中国经济开发区发展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7年
7 谢瑞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投融资机制创新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08年
8 姚毓春;创业型经济与就业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9 潘国臣;保险企业创新能力问题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10 白俊超;我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仁志;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与创新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5年
2 李祥;近年来羊城晚报版面风格研究[D];暨南大学;2005年
3 周长群;我国家电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05年
4 吴方辉;论企业集团可持续发展的运行机制[D];武汉理工大学;2005年
5 王久永;经济全球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创新[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6 金大龙;我国军代表制度创新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5年
7 甘璐;我国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的法律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8 宋红军;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问题研究[D];郑州大学;2006年
9 白群;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若干问题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6年
10 张萌;新时期典型报道的改进与创新[D];山东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82260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shinazhuanghuangshejilunwen/18226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