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首饰”-当代首饰的象征性与仪式性
本文关键词:“非首饰”-当代首饰的象征性与仪式性,,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笔者试图从当代艺术首饰所具有的象征性和仪式性分析首饰的“非首饰性”。首先要明确地两个问题是:一、首饰的象征性是否是首饰概念的一部分,二、象征性的意义是什么。从符号学的角度分析,对于第一个问题的答案是否定的,首饰的象征性以及其形式重复使用而形成的仪式性都是“非首饰性”的,第二个问题卡西尔在他的著作《象征形式的哲学》(Philosophy of Symbolic Form)中给出了答案,“我们是通过象征形式及其价值判断去感知世界的。”因为任何事物的象征性都隐含着其社会关联和集体意识。首饰在历史中具有很强的象征性,但其存在方式局限于装饰功能的人体佩戴,当代艺术首饰作为艺术品展陈的这一存在方式,使首饰的功能性“空间”扩展,这来自于当代人们对于首饰艺术性认识的提升。展陈这种非日常的行为本身就具有很强的象征性,加之首饰原本与人体关系亲密,因展陈而带来了距离感和敬畏感,使这种象征性加深。从“行为”的角度分析,仪式本身隐含着行为的重复,在当代艺术首饰的创作中,创作状态可以成为作品本身的一部分,首饰本身也可以隐含行为指引,这都超越了单纯装饰性佩戴的功能,这种仪式的目的不是社会规则的要求,而是人们为达到自我内心满足和对生活反思的方式,是一种精神上的修心自足。笔者从空间和行为,也就是艺术品展陈和首饰存在的行为模式两个方面,总结首饰在当代背景下的象征性与仪式性,即当代首饰的非首饰性。
【关键词】:当代首饰 仪式性 象征性 展陈
【学位授予单位】:中央美术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J526.1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9
- 绪论9-11
- 一、缘起9
- 二、研究方法9-10
- 三、研究目的10-11
- 第一章 首饰历史中的“象征性”和“仪式性”11-18
- 第一节 原始人类身体装饰的象征性11-13
- 第二节 首饰在巫术、宗教中的仪式性13-14
- 第三节 “首饰”最初释义中隐含的社会象征14-18
- 一、“首饰”的所指:男权社会的象征性15-16
- 二、“首饰”的能指:狭义到广义的转变16-18
- 第二章 “非首饰性”的契合理论18-21
- 第一节 何谓“非首饰性”18-19
- 第二节 仪式中的时间因素19-20
- 第三节 中国古代美学中“意”的概念20-21
- 第三章 作为观念艺术的首饰21-25
- 第一节 行为的仪式:“极多主义”的视角21-22
- —、行为的方式——积累21-22
- 二、行为的目的——修心自足22
- 第二节 空间的仪式:日本“物派“的视角22-25
- 一、空间的维度——永恒不变22-24
- 二、空间的广度——无限24-25
- 第四章 探讨当代首饰“非首饰性”语言的表达25-30
- 第一节 “非首饰性”的时代背景25
- 第二节 展陈——首饰存在空间的仪式性25-27
- 第三节 行为——首饰与人的对话的仪式性27-30
- 第五章 结语30-31
- 参考文献31-32
- 致谢32-33
- 学术成果统计-作品、论文及专著发表33
- 学术成果统计-展览及获奖33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晶;“异史氏”的“心灵史”——论《聊斋志异》中的压抑与幻想[J];蒲松龄研究;2004年01期
2 吴永波;;工笔人物画的写意性[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3 贾宁;;体味空间意境——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空间研究[J];安徽建筑;2006年06期
4 尹家琦;;试比较宋代南北方的造园艺术[J];安徽建筑;2008年06期
5 杨芳,顾晓静,王启兵;关于加强高校美育的思考[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6 潘潇漾;;从巨嶂高壁到松溪洲渚——地域因素影响下的李唐山水画[J];书画世界;2010年01期
7 涂国喜;;论工笔画的写意性[J];书画世界;2010年03期
8 叶丽美;;传统工笔画色彩式微初探[J];书画世界;2012年03期
9 朱立国;;从“羊人为美”看李泽厚的图像美学尝试——读《美的历程》[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1期
10 刘丹丹;;浅析中国书法元素与现代设计的融合[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于建设;;红山文化十讲[A];第五届红山文化高峰论坛论文集[C];2010年
2 杜少虎;;写天地之形 绘万物之情——洛阳汉墓壁画用笔用色探析[A];中国汉画学会第十届年会论文集[C];2006年
3 唐毅;;从“神仙”到“凡人”——对汉画像石艺术中“女性形象”变迁的解读[A];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二届年会论文集[C];2010年
4 丁静蕾;叶莺;;从“分离”到“融合”——浅析风景园林与中轴线在中国古代都城营建中的关系变迁[A];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09年会论文集[C];2009年
5 周娴;侯涛;;设计在理性与感性之间——感悟园林艺术的空间结构[A];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下册)[C];2011年
6 矫克华;李梅;;城市景观设计与手绘表现艺术的教学研究[A];中国创意设计年鉴论文集2012[C];2013年
7 燕杰;;基于湘楚地域性艺术文化特征的视觉符号研究[A];2013国际工业设计研讨会暨第十八届全国工业设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8 王加华;;传统时期上海县乡村民众之年度时间生活[A];2013山东省农业历史学会年会论文集[C];2013年
9 刘燕婷;;乐感文化模式下的中国音乐审美心理[A];第四届全国音乐心理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10 宋学清;姜子华;;茅盾《动摇》中的性启蒙、民众暴力、与身体惩罚模式[A];茅盾研究(第11辑)[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庆斌;钧瓷色彩的特征与分类体系研究[D];江南大学;2010年
2 杨栋;神话与历史:大禹传说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3 赵庆灿;新理学与中国哲学的现代转型[D];南开大学;2010年
4 唐丽;湖南南天竹遗传多样性及园林利用评价体系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7年
5 胡俊红;中国家具设计的民族性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7年
6 张志刚;语文教育文化传播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杨道麟;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袁野;汉画像石造型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11年
9 于亮;中国传统园林“相地”与“借景”理法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10 黄丽萍;关于现时香港初中戏剧课程的美育导向[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许耕耘;静观万象——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审美境界[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娄飞;河南山林式佛教寺庙园林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董桥锋;素朴之美——观光农业园规划设计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4 关学锐;《庄子》生存美学思想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5 王亚丽;苗绣艺术及其工艺在高级时装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09年
6 杨铭;先秦儒道游观比较[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顾秀阳;毕飞宇小说创作论[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8 王茹辉;黄仲则纪游诗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9 黄华;灾难新闻“英雄”原型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10 石志勇;甲骨文金文文象关系比较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本文关键词:“非首饰”-当代首饰的象征性与仪式性,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8681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shinazhuanghuangshejilunwen/3868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