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渚墓葬玉陶艺术与史前江南审美文化的人类学解析
本文关键词:良渚墓葬玉陶艺术与史前江南审美文化的人类学解析
更多相关文章: 良渚墓葬 玉器 陶器 史前意识形态 审美意义
【摘要】:对良渚文化玉器、陶器审美意义的解析,除了其本身造型、装饰的艺术表现外,也需要考虑玉器、陶器的文化场域和用途。良渚墓葬所蕴含的生死观念与墓葬礼仪形成了玉陶艺术赖以存在的意识形态氛围和制度基础。史前江南地区艺术文化事象的审美价值往往意味着当时当地的意识形态和生存理解上的价值,形成独特的美的意蕴。
【作者单位】: 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关键词】: 良渚墓葬 玉器 陶器 史前意识形态 审美意义
【基金】:浙江省社科重点课题《江南美学史》阶段成果,项目编号:09JDJN002Z
【分类号】:K876
【正文快照】: 一作为中国长江下游地区重要的晚期新石器文化,良渚文化分布区域以钱塘江以北和环太湖流域为中心,北跨长江直至苏北的海安,东至上海,南至钱塘江以南的宁绍平原和舟山等地,西至宁镇地区的茅山和浙江天目山脉。以现今中国区域方位的划分习惯来衡量,良渚文化的分布范围正处于今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汪遵国;;良渚文化“玉敛葬”述略[J];文物;1984年02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夏当英;孔子道德本位的社会秩序论[J];安徽大学学报;2005年03期
2 樊俊利;;试论郑珍《说文逸字》的贡献[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3 杨增宏;;甲骨文会意字的象似性[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4 范蓓蕾;;古诗文教学有效诵读的求致路径[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5 申睿;;《原本玉篇残卷·糸部》或体研究[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6 丁震峰;;异体字的文化传承作用[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年03期
7 申东城;;论《唐诗品汇》的诗体正变观[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8 程建虎;;浅议齐梁应制咏物诗[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9 张艳艳;;对《同源字论》若干问题的讨论[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1期
10 赵征;;甲骨文中的会意字所展示的社会状况[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怀宇;曹怀锋;;论《管子·地员》篇生态学价值及其现代意义(论文提纲)[A];管子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安徽省管子研究会第四届管子学术研讨会交流论文集[C];2009年
2 李道刚;;中国传统人权观念再探——一个比较法文化的视角[A];北京国际法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朱东华;;麦克斯·缪勒与“译名之争”[A];“经典的翻译与诠释”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6年
4 黄薇;;微探建瓯方言熟语歌谣的语言[A];福建省辞书学会第五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9年
5 李品素;;《歧路灯》中的“讫”[A];中国训诂学研究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6 徐福艳;;“裸”字古今探[A];中国训诂学研究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7 沈阳;;论“神仙思想”在汉画舞蹈身体语言上的体现[A];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二届年会论文集[C];2010年
8 陈昌芳;;异体字研究[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9 纳·苏雅拉;曹雅洁;;红山文化玉器与萨满教[A];论草原文化(第五辑)[C];2008年
10 张能;高福聚;;古汉字中的建筑遗迹[A];第九届全国现代结构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艳清;清代“六书”学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廖文婕;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系统结构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3 卢建平;基于拓扑学和统计学的无字库汉字智能造字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4 张欣;先秦饮食审美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郑君;基于文献的中药毒性认识变化规律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0年
6 邹春生;王化和儒化:9-18世纪赣闽粤边区的社会变迁和客家族群文化的形成[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7 何宏波;先秦玉礼研究[D];郑州大学;2001年
8 常晋芳;网络哲学引论[D];中共中央党校;2002年
9 朱红;唐代节日民俗与文学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10 岳峰;架设东西方的桥梁——英国汉学家理雅各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秋利;《醒世姻缘传》中的女性形象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于欧洋;六朝骈文的兴盛与形式美学的发展[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许庆玲;试论孝观念向封建孝道的转化[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马晶晶;表人名词类词缀“X手”、“X者”、“X员”分析比较[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杨海宾;民事连带责任探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6 王秀梅;休闲食品包装的趣味性设计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7 赵巍;从《史记》看司马迁的《诗》学观[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8 滕亚秋;契丹带饰研究:以蹀躞带为中心[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9 贾清宇;孟子引《书》论《书》考论[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10 王晶晶;《孟子》的介词“以”[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林华东;从良渚文化看中国文明的起源[J];浙江学刊;1994年06期
2 张敬国;从安徽凌家滩墓地出土玉器谈中国的玉器时代[J];东南文化;1991年02期
3 旦其;崧泽怀古[J];上海工艺美术;1995年03期
4 曹辉;论传统艺术中的抽象[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2年06期
5 臧振;玉器与周人的社会生活[J];人文杂志;1997年05期
6 连照美;台湾卑南玉器研究[J];故宫博物院院刊;2000年01期
7 郭德维;;曾侯乙墓的玉器[J];收藏家;2001年12期
8 桑璇;璞玉的结局[J];散文百家;2004年04期
9 原野;;2008春拍玉器渐趋品牌化[J];艺术市场;2008年07期
10 张吉宁;;骗你没商量[J];故事家(微型经典故事);2009年1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志新;;摇城及其出土的陶器[A];1981年江苏省考古学会第二次年会暨吴文化学术讨论会论文集(第一册)[C];1981年
2 田广林;;玉器的发生与中华礼制文明的起源[A];赤峰学院学报·红山文化研究专辑[C];2006年
3 张平;;新和“龙马纹”陶器及相关问题[A];“丝绸之路与龟兹中外文化交流”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4 邓聪;;兴隆洼文化玉器与植物宇宙观[A];赤峰学院学报·红山文化研究专辑[C];2006年
5 武玮;张建民;;汉代手抱鱼陶器座的定名及图像释读[A];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三届年会论文集[C];2011年
6 王平;;“识宝回回”的历史传统与时代创新[A];中国回商文化(第一辑)[C];2008年
7 乌兰;;浅析兴隆洼文化陶器[A];赤峰学院学报·红山文化研究专辑[C];2006年
8 刘国祥;;西辽河流域新石器时代至早期青铜时代考古学文化概论[A];赤峰学院学报·红山文化研究专辑[C];2006年
9 刘国祥;;红山文化与西辽河流域文明起源探索[A];第五届红山文化高峰论坛论文集[C];2010年
10 于建设;;红山文化的社会性质[A];赤峰学院学报·红山文化研究专辑[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宏明;玉器学科如何定位[N];中国矿业报;2006年
2 李风云;玉器投资正当时[N];民营经济报;2007年
3 记者 俞家骅;借助民俗节日 推出民族品牌[N];中国黄金报;2008年
4 本报记者 周莹;扬州应牵头中国玉器申遗[N];扬州日报;2009年
5 时人;新疆玉器市场持续升温[N];中国矿业报;2004年
6 青华;三类玉器前景看好[N];中国特产报;2005年
7 胡元麟(江西);湖田“伪玉器”[N];中国商报;2003年
8 顾惠康;明清玉器涨势强劲[N];中国商报;2004年
9 张夏阳 张伟亮 曾少生;倾力打造世界第一玉器城[N];汕头日报;2008年
10 春辉;创造独特的品牌形象[N];中国矿业报;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久慈大介;二里头遗址出土陶器的制作技术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0年
2 石荣传;三代至两汉玉器分期及用玉制度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3 王乐;中国境内渤海陶器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4 郝文勉;《商代文字汇编》的基础整理及研究[D];郑州大学;2005年
5 宋江宁;区域社会的形成与发展[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1年
6 张斌;PIXE在古陶瓷、古玻璃产地中的应用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7 陈国庆;辽西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文化的形成与发展[D];吉林大学;2006年
8 朱怡芳;中国玉石文化传统研究[D];清华大学;2009年
9 张礼艳;丰镐地区西周墓葬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10 朱剑;商周原始瓷产地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治刚;磨沟式陶器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2 唐丽雅;汉代两京地区出土铅釉陶器研究[D];郑州大学;2011年
3 楚小龙;二里头文化初步研究[D];武汉大学;2004年
4 李文娟;中国铺首衔环源流探析[D];苏州大学;2010年
5 高良;论夏代器物的审美特征[D];苏州大学;2008年
6 张晓光;模印制版与雕版印刷的关系探源[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7 郝炎峰;二里头文化玉器的考古学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5年
8 陈志霞;《周易》之“象”的文化内涵及审美意义[D];河南大学;2005年
9 郭明建;良渚文化的社会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10 张玉霞;牡丹江流域渤海遗迹出土陶器的类型学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64561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shinazhuanghuangshejilunwen/6456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