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思想评论论文 >

宋代楚辞评论及其文学意义研究

发布时间:2021-08-06 12:34
  自汉代贾谊将屈原情结引入文学当中来,带给历代文人困惑与思考。他们在模拟和评论屈原的同时,也在屈原身上找到自己人生的认同。对于屈原和《离骚》的评论贯穿了整个中国文学的发展。作为楚辞研究的又一高峰期,宋代的楚辞学成为古代楚辞学史上一颗闪亮的明珠。从现有文献记载来看宋代的楚辞评论家多达700余位。他们或著书以释,或论文以考,或做诗以评,从不同的角度来对屈原和楚辞进行评论。宋代诗话、词话,宋代诗人的楚辞专著、吊屈咏骚的诗歌成为他们最好的评论途径。由于建立在宋代理学的背景之下,宋代的楚辞评论带有强烈的理学色彩。同时,宋人文统意识的加强,宋人对于文学本身的特点格外关注,这使得宋代的楚辞评论沿着理学与文学双线而展开,并最终建立了属于自己的楚辞观。较之汉人,宋人对屈原的接受更多的是站在政治的角度,这也就决定了屈原的形象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不断地变化和发展,从汉至宋屈原已经由悲剧士人形象转变成为了忠君圣贤的形象,这种形象的变化正是与汉、宋士人的不同心态相映证。可以说宋人对屈原的评论不再是简单的褒贬,而更多的是政治穷困下的理性思考,是宋代独特文化环境下的一种人文追求。由于宋代文学理论的繁荣,宋人的拟骚咏骚作品的大量创作,宋人在学习骚体的过程中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骚体观。他们对去取骚体有着很严格的标准,对于骚体的文学特质也进行了重新的思考。同时他们在对宋以前的骚体流变的研究过程中,形成了自己对骚体流变的新认识。可以说宋代的楚辞评论是宋人对屈原和《楚辞》解读和接受的最佳途径,它反应了宋代一段心灵史和文学史的演变过程。通过本文的论述可以初步勾勒出一段屈原影响下的宋代楚辞研究的史影。
 
 
四川师范大学四川省
 
 
页数:100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内容提要
Abstract
前言
    一、楚辞评论研究的意义
    二、当前学术研究现状
    三、可探讨的问题及本文结构
第一章 宋代楚辞评论兴盛的原因
    第一节 从政治的穷困看宋人对屈原的勉怀与追慕
    第二节 屈骚精神的复归与嬗变
    第三节 宋代文化的繁荣与疑古思潮的兴起
        一、宋代文化的繁荣
        二、宋人疑古思潮的感召
第二章 宋代楚辞观的新发展及其评论的新特点
    第一节 由经入理——宋代楚辞观的新发展
    第二节 汉宋屈原评论的思想差异
    第三节宋代楚辞评论的新特点
        一、以史考人,以史评屈
        二、策问以论,以政评屈
        三、论文考艺,诗话论楚辞
第三章 屈原话题与宋代士人的整体观照
    第一节 白玉徒为洁,犹与日争光——屈原人格的推崇与建构
    第二节 遇不遇命也,三谏而去之——同姓之臣无可去之意
    第三节 屈原不死而隐——宋代士大夫的价值反思与人生关怀
    第四节 楚国茫茫尽醉人,独醒唯有一灵均——宋人的“醉”与“醒”..
第四章 楚辞在宋代的解读与接受
    第一节 楚辞在宋代的解读
        一、楚辞文体的归属
        二、屈赋主旨的评价
        三、楚辞艺术手法的评价
        四、从楚辞评论看宋人文统观的发展
    第二节 宋人对楚辞的接受
        一、骚体特征的提出
        二、选文以正体,宋人骚体观的建立
        三、宋人的骚体流变史观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本人在校期间的科研成果
 
期刊论文
 
[1]屈原形象的历史诠释及其演变[J]. 李中华,邹福清.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08(01)
[2]宋人诗话之楚骚接受[J]. 高献红.  兰州学刊. 2007(11)
[3]论两汉楚辞学评论的儒道思想[J]. 吴明刚.  康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7(04)
[4]屈原的“忠”与“过”——谈朱熹眼中的屈原[J]. 杨曦.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02)
[5]关于《楚辞·招隐士》的几个问题[J]. 龚俅.  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01)
[6]苏轼笔下的屈原[J]. 邓昭祺.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6(10)
[7]两汉与魏晋南北朝对屈原评价的差异[J]. 曹世文.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 2006(02)
[8]屈骚精神在宋代的缺失与修复[J]. 王德华.  学术月刊. 2006(02)
[9]楚辞文体在汉代的流变[J]. 吴贤哲.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05(12)
[10]浅谈张孝祥对陶渊明的接受[J]. 张顺.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2005(04)
 


本文编号:13724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sixiangpinglunlunwen/13724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e34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