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柔弱思想新探
发布时间:2021-05-05 18:31
老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构筑了以“道”为核心的系统的哲学思想体系。“柔弱”则是老子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贯穿《老子》始末。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老子柔弱思想进行归纳概括与阐发。第一部分,阐释老子“柔弱”思想的三重含义。老子通过观察“水”、“草木”等自然现象,得出“柔弱胜刚强”的结论,并将这一结论上升到形而上“道”的层面,为其运用到人类社会中提供形而上的理论支撑;第二部分,展开对老子“柔弱”思想的论述。主要包括“柔弱”与“道”、“德”和“刚强”之间的关系。老子认为“道”的功用是柔弱的、“柔弱”是“道”在创生过程中所表现的特性、“道”对万物的决定作用是弱的。“柔弱”之所以胜过“刚强”,一方面在于“柔弱”代表着新生,具有发展潜力;另一方面在于力量的柔性使用;超越“柔弱”与“刚强”对立的守柔才是真正的强;刚柔并举方是事物的最佳状态。第三部分,分析“柔弱”具有的具体表现。自然的价值原则与无为的行事方式便是至柔;“柔弱”的具体表现就是“谦下”与“不争”;“柔弱”还具有“素朴”、“柔和”、“慈柔”和“宽容”的具体表现;第四部分,梳理实现“柔弱”的条件。主要对“无知”、“无欲”、“知足”和“虚...
【文章来源】:西南大学重庆市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5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一、“柔弱”思想的三重含义
(一)物之“柔弱”
(二)人之“柔弱”
(三)道之“柔弱”
1.“婴儿”与“柔弱”
2.“水”与“柔弱”
3.“雌”与“柔弱”
二、“柔弱”思想的展开
(一)“道”
(二)“德”
(三)“刚强”
1.“柔弱胜刚强”
2.“守柔曰强”
3.“刚柔并济”
三、“柔弱”的具体表现
(一)“自然”、“无为”
(二)“谦下”、“不争”
(三)“素朴”、“柔和”
(四)“慈爱”、“宽容”
四、实现“柔弱”的条件
(一)“无知”
(二)“无欲”
(三)“知足”
(四)“虚静”
五、老子“柔弱”思想的现代价值
(一)身心修养
1.养生
2.修身
3.身心和谐
(二)社会交往
1.处世之道
2.治国之道
(三)生态智慧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发表论文及参加课题一览表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试论老子“朴”的哲学意义[J]. 孙永为.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08)
[2]关于《道德经》中“柔弱”文化的价值思考[J]. 郭惠琴. 才智. 2017(16)
[3]浅析老子“柔弱胜刚强”的辩证思想[J]. 郭星瑶,尚芸先. 现代经济信息. 2017(07)
[4]论“复归于婴儿”[J]. 邓田田,吕锡琛. 湖南社会科学. 2015(05)
[5]《老子》哲学“德”论探察[J]. 郭美星. 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 2015(04)
[6]略议老子思想中的不争之德[J]. 高长峰. 南方论刊. 2014(05)
[7]“道”与“术”:老子思想的本义和引申义——以“不争”和“柔弱胜刚强”为例[J]. 白奚. 哲学研究. 2013 (01)
[8]老子柔弱不争思想的再思考[J]. 张济成. 平原大学学报. 2007(04)
[9]对老子论“柔弱胜刚强”的思维方式之探究[J]. 魏伟.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2007(04)
[10]老子“道”的定义及实质之我见[J]. 董京泉. 哲学研究. 2005(04)
本文编号:3170376
【文章来源】:西南大学重庆市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5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一、“柔弱”思想的三重含义
(一)物之“柔弱”
(二)人之“柔弱”
(三)道之“柔弱”
1.“婴儿”与“柔弱”
2.“水”与“柔弱”
3.“雌”与“柔弱”
二、“柔弱”思想的展开
(一)“道”
(二)“德”
(三)“刚强”
1.“柔弱胜刚强”
2.“守柔曰强”
3.“刚柔并济”
三、“柔弱”的具体表现
(一)“自然”、“无为”
(二)“谦下”、“不争”
(三)“素朴”、“柔和”
(四)“慈爱”、“宽容”
四、实现“柔弱”的条件
(一)“无知”
(二)“无欲”
(三)“知足”
(四)“虚静”
五、老子“柔弱”思想的现代价值
(一)身心修养
1.养生
2.修身
3.身心和谐
(二)社会交往
1.处世之道
2.治国之道
(三)生态智慧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发表论文及参加课题一览表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试论老子“朴”的哲学意义[J]. 孙永为.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08)
[2]关于《道德经》中“柔弱”文化的价值思考[J]. 郭惠琴. 才智. 2017(16)
[3]浅析老子“柔弱胜刚强”的辩证思想[J]. 郭星瑶,尚芸先. 现代经济信息. 2017(07)
[4]论“复归于婴儿”[J]. 邓田田,吕锡琛. 湖南社会科学. 2015(05)
[5]《老子》哲学“德”论探察[J]. 郭美星. 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 2015(04)
[6]略议老子思想中的不争之德[J]. 高长峰. 南方论刊. 2014(05)
[7]“道”与“术”:老子思想的本义和引申义——以“不争”和“柔弱胜刚强”为例[J]. 白奚. 哲学研究. 2013 (01)
[8]老子柔弱不争思想的再思考[J]. 张济成. 平原大学学报. 2007(04)
[9]对老子论“柔弱胜刚强”的思维方式之探究[J]. 魏伟.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2007(04)
[10]老子“道”的定义及实质之我见[J]. 董京泉. 哲学研究. 2005(04)
本文编号:317037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sixiangpinglunlunwen/31703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