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思想评论论文 >

“无虚不作眩”学术思想研究溯源

发布时间:2021-05-11 23:44
  该文主要探讨张介宾的"无虚不作眩"学术思想及从虚论治眩晕理论溯源。先秦时期《内经》认为眩晕证由气、血、精、髓虚有关,搭建虚证眩晕的基本框架,为张介宾"无虚不作眩"理论做铺垫。汉代提出心虚、胆虚、脾胃虚弱可导致眩晕,为张介宾虚证眩晕的认识与论治奠定了坚实的理论与实践基础。隋唐时期认为卫气不固、阳气衰弱可引发眩晕,创眩晕养生防病理论,补前人之不备,启后世之先河。宋金元时期继承及发展了虚证眩晕理论,又提出下虚致眩。张介宾结合先贤各家之说提出"无虚不作眩"理论,在治疗上提出"以治虚为先,而兼治为佐"的原则,从理、法、方、药各方面发展这一理论。 

【文章来源】: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9,21(02)

【文章页数】:3 页

【文章目录】:
1承前人之说虚证眩晕的相关论述
    1.1先秦时期《内经》认为眩晕证由气、血、精、髓虚有关
    1.2汉代提出心虚、胆虚、脾胃虚弱可导致眩晕
    1.3隋唐时期认为卫气不固、阳气衰弱可引发眩晕
    1.4宋金元时期继承及发展了虚证眩晕理论, 又提出下虚致眩
    1.5明代首次提出阳气不足而致的“五更头晕”
2 提出“无虚不作眩”理论, 多从虚论治眩晕
    2.1在病机的认识上主虚证论
    2.2提出多种致眩晕因素
    2.3 治疗上以“以治虚为先, 而兼治为佐”为主要治疗原则
    2.4注重与头痛病鉴别
3 小结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针刺配合补中益气汤治疗气血亏虚型颈性眩晕临床观察[J]. 戴丽莉,候转转.  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8(01)
[2]平肝潜阳、益气化痰法治疗高血压病眩晕[J]. 叶桃春,段骄,刘敏超,周小雄,陈洁,冼绍祥.  中医杂志. 2018(02)
[3]从虚论治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研究进展[J]. 王振亚,曹奕,陈倩倩,王保国.  广西中医药. 2017(06)
[4]何怀阳治疗眩晕病中肝肾阴虚证临床经验[J]. 李煜伟,范志清,刘君,甘学勤,何怀阳.  亚太传统医药. 2017(23)
[5]李东垣学术理论初探[J]. 饶玉莲,罗国进,田理.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13(01)
[6]论情志因素与脾胃疾病的相关性[J]. 谢晶日,张立宏,梁国英.  中华中医药学刊. 2012(12)
[7]田维柱教授治疗头痛经验总结[J]. 高嘉营,海英.  光明中医. 2012(04)
[8]谈李东垣的养生思想[J]. 刘友章,王京芳,郭亚蕾.  辽宁中医杂志. 2012(02)
[9]中医辨证分型结合西药治疗顽固性眩晕临床分析[J]. 沈北华.  中国医药导报. 2010(07)
[10]眩晕症的中医证候多元分析初步研究[J]. 刘红梅,李涛.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08(03)

硕士论文
[1]从中风病病机证治规律看《中医基础理论》“内风”病机学说的缺失[D]. 李大鹏.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08



本文编号:318232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sixiangpinglunlunwen/318232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913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