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本主义与法治精神的融合 ——黄宗羲政治思想研究
发布时间:2021-11-09 08:35
黄宗羲是古代中国第一个对封建君主专制进行猛烈抨击,并提出整体性改革方案的政治思想家。他政治思想的形成,既得之于他对历史兴衰变化和明朝亡国教训所进行的深刻地反思,也得之于他本人切身经历过的政治实践活动。他所处之明末清初时期,是由于政治腐败、异族入侵造成的所谓“天崩地解”、朝代更替的重要的历史转折时期。他以强烈的忧患意识,对君主专制政体的弊端进行了尖锐的批判,并力求在此基础上探索和建立一种具有高度民本主义和法治精神的政治制度。本文立足于历史唯物主义立场,运用文献研究、历史分析与哲学思辨相结合的方法,将黄宗羲重新置于他所处之历史环境中,在明确其政治思想主要内容的基础上厘清其内在逻辑关系,在与其他政治思想家相关思想的比较中阐发其政治思想的主要特征,揭示其政治思想所具有的理论价值、理论局限与现实意义。黄宗羲认为,当时社会政治弊端的根源在于君主的权力没有受到有效的制约,缺少一个能体现“王在法下”的法治精神的民主政体。在他看来,人类社会初期既没有国家政府也没有君主,但人们可以享有天赋的自然权利。人们为了保障自己的合法权利,才甘愿建立起国家政府,进而推举出君主;君主应当是一个能保障民众之公利的“舍弃自...
【文章来源】:大连理工大学辽宁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64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意义
1.1.1 黄宗羲其人
1.1.2 选题依据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状况
1.2.2 国外研究状况
1.2.3 对国内外研究状况的评价
1.3 研究思路与论文结构
1.3.1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2 论文框架结构
2 黄宗羲政治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与理论渊源
2.1 黄宗羲政治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2.1.1 明末清初鼎革易代
2.1.2 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及缓慢发展
2.1.3 传统思想文化的嬗变与启蒙思潮的兴起
2.2 黄宗羲政治思想的理论渊源
2.2.1 先秦儒家的德治思想与民本主义
2.2.2 方孝孺的民本思想与对君主专制的批判
2.2.3 王阳明心学之主体性思想
3 黄宗羲对君主专制制度的批判
3.1 专制君主对人民权利的侵夺
3.1.1 君权之起源及其正当性
3.1.2 君权背离之批判
3.2 专制君主对官制合理性的破坏
3.2.1 专制君主对相权的侵夺
3.2.2 胥吏与宦官之弊端
3.3 专制政体对知识分子与思想学术的压迫与阻滞
3.3.1 专制政体以“君臣大义”对知识分子进行压迫
3.3.2 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和思想学术的压抑与阻滞
4 黄宗羲民本主义与法治精神相结合的政治改革构想
4.1 以法治制约君权
4.1.1 专制之法乃“非法之法”
4.1.2 有治法而后有治人
4.2 学校双重行政职能之构建
4.2.1 使学校参与立法
4.2.2 以学校制约行政权力
4.3 改革科举制度以选贤任能
4.3.1 对科举制度的历史审视
4.3.2 选贤任能的“取士八法”
4.4 改革军事制度以加强区域自治及富国强兵
4.4.1 设置方镇以抵御夷狄及制衡皇权
4.4.2 改革兵役制度以富国强兵
4.5 以制度保障民众生存与受教育之权益
4.5.1 民众生存权益之保障
4.5.2 民众教化方式之变革
5 对黄宗羲政治思想的评价
5.1 黄宗羲政治思想的理论价值
5.1.1 对传统君臣伦理观之超越
5.1.2 对政权合法性的诉求和对君主权力再分配的改革构想
5.1.3 民本的极致与民主的萌芽
5.1.4 对家国天下之再认识
5.2 黄宗羲政治思想的理论局限
5.2.1 阶级局限
5.2.2 唯心史观
5.2.3 历史与时代的局限
6 黄宗羲政治思想的历史影响与现实启示
6.1 黄宗羲政治思想的历史影响
6.1.1 清末经世派与早期维新派改革的理论依据
6.1.2 维新派倡导民权的原动力
6.1.3 资产阶级革命派民主革命的思想武器
6.2 黄宗羲政治思想的现实启示
6.2.1 保障民生与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6.2.2 “有治法而后有治人”与当代法治、德治建设
6.2.3 坚持文化自信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7 结论、创新点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本文编号:3484991
【文章来源】:大连理工大学辽宁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64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意义
1.1.1 黄宗羲其人
1.1.2 选题依据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状况
1.2.2 国外研究状况
1.2.3 对国内外研究状况的评价
1.3 研究思路与论文结构
1.3.1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2 论文框架结构
2 黄宗羲政治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与理论渊源
2.1 黄宗羲政治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2.1.1 明末清初鼎革易代
2.1.2 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及缓慢发展
2.1.3 传统思想文化的嬗变与启蒙思潮的兴起
2.2 黄宗羲政治思想的理论渊源
2.2.1 先秦儒家的德治思想与民本主义
2.2.2 方孝孺的民本思想与对君主专制的批判
2.2.3 王阳明心学之主体性思想
3 黄宗羲对君主专制制度的批判
3.1 专制君主对人民权利的侵夺
3.1.1 君权之起源及其正当性
3.1.2 君权背离之批判
3.2 专制君主对官制合理性的破坏
3.2.1 专制君主对相权的侵夺
3.2.2 胥吏与宦官之弊端
3.3 专制政体对知识分子与思想学术的压迫与阻滞
3.3.1 专制政体以“君臣大义”对知识分子进行压迫
3.3.2 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和思想学术的压抑与阻滞
4 黄宗羲民本主义与法治精神相结合的政治改革构想
4.1 以法治制约君权
4.1.1 专制之法乃“非法之法”
4.1.2 有治法而后有治人
4.2 学校双重行政职能之构建
4.2.1 使学校参与立法
4.2.2 以学校制约行政权力
4.3 改革科举制度以选贤任能
4.3.1 对科举制度的历史审视
4.3.2 选贤任能的“取士八法”
4.4 改革军事制度以加强区域自治及富国强兵
4.4.1 设置方镇以抵御夷狄及制衡皇权
4.4.2 改革兵役制度以富国强兵
4.5 以制度保障民众生存与受教育之权益
4.5.1 民众生存权益之保障
4.5.2 民众教化方式之变革
5 对黄宗羲政治思想的评价
5.1 黄宗羲政治思想的理论价值
5.1.1 对传统君臣伦理观之超越
5.1.2 对政权合法性的诉求和对君主权力再分配的改革构想
5.1.3 民本的极致与民主的萌芽
5.1.4 对家国天下之再认识
5.2 黄宗羲政治思想的理论局限
5.2.1 阶级局限
5.2.2 唯心史观
5.2.3 历史与时代的局限
6 黄宗羲政治思想的历史影响与现实启示
6.1 黄宗羲政治思想的历史影响
6.1.1 清末经世派与早期维新派改革的理论依据
6.1.2 维新派倡导民权的原动力
6.1.3 资产阶级革命派民主革命的思想武器
6.2 黄宗羲政治思想的现实启示
6.2.1 保障民生与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6.2.2 “有治法而后有治人”与当代法治、德治建设
6.2.3 坚持文化自信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7 结论、创新点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本文编号:348499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sixiangpinglunlunwen/34849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