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象《庄子注》思想研究
发布时间:2021-11-12 08:48
郭象的《庄子注》通过解读《庄子》文本创构了一个全新的思想体系,这一体系代表了魏晋玄学时期玄学发展的最高点。从思想史的角度看,郭象用“独化”的逻辑将魏晋玄学中原本对立的“有”与“无”结合起来,成为魏晋玄学本体论发展的集大成者。从社会观和人生观的角度看,郭象从对人性的思考为起点,构建了适合当时时代要求的政治哲学,并阐释出与庄子"逍遥游"条件不同却同样对人生具有价值关怀的自由观念。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郭象的《庄子注》入手,对郭象从中建构的思想加以分析研究,力求对郭象哲学作出一个较深的把握。首先,魏晋玄学的发展是一脉相承的,文章第一节从整个魏晋玄学史的角度,选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王弼、裴頠两位玄学家进行研究,旨在引出郭象思想的出现。王弼是“贵无”论的代表人物,但他的哲学体系中存在无可回避也无法解决的矛盾——生成义与抽象义之间的矛盾;裴頠提出“崇有论”,但是是他的“有”本论玄学没有寻求和揭示出众自身何以为有的原因、条件、依据。这时郭象的“独化”论出现,郭象对前人的思想加以扬弃与发展,使自己的体系具有更大的包容性和完整性。那么,郭象是如何通过《庄子注》来建立其玄学体系的呢?在一般研究中,“独化...
【文章来源】:湘潭大学湖南省
【文章页数】:4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文献综述
第1章 独化论之肇基——有无之辨
1.1 王弼“以无为本”
1.2 裴頠“总混群本为宗极之道”
1.3 郭象独化论的提出
第2章 郭象《庄子注》中的本体论
2.1 “独化”论的构建
2.1.1 天——上知造物无物
2.1.2 自生——下知物之自造
2.1.3 相因——无心之“遇”
2.1.4 自性——此物之所以为此物
2.1.5 玄冥——独化的归宿
2.1.6 小结
2.2 “万物独化于玄冥之境”
2.2.1 有物之域
2.2.2 自得之场
2.2.3 玄冥之境
2.2.4 小结
第3章 郭象《庄子注》的“逍遥”人生修养观
3.1 自足之性
3.2 各当其分
3.3 冥而忘际
第4章 郭象《庄子注》中的君民治道
4.1 天、人之“道”
4.1.1 情、欲、私
4.1.2 去情达理以知“命”
4.2 内圣外王之“道”
4.2.1 “无为”与“自为”的和谐
4.2.2 天理即自然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本文编号:3490568
【文章来源】:湘潭大学湖南省
【文章页数】:4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文献综述
第1章 独化论之肇基——有无之辨
1.1 王弼“以无为本”
1.2 裴頠“总混群本为宗极之道”
1.3 郭象独化论的提出
第2章 郭象《庄子注》中的本体论
2.1 “独化”论的构建
2.1.1 天——上知造物无物
2.1.2 自生——下知物之自造
2.1.3 相因——无心之“遇”
2.1.4 自性——此物之所以为此物
2.1.5 玄冥——独化的归宿
2.1.6 小结
2.2 “万物独化于玄冥之境”
2.2.1 有物之域
2.2.2 自得之场
2.2.3 玄冥之境
2.2.4 小结
第3章 郭象《庄子注》的“逍遥”人生修养观
3.1 自足之性
3.2 各当其分
3.3 冥而忘际
第4章 郭象《庄子注》中的君民治道
4.1 天、人之“道”
4.1.1 情、欲、私
4.1.2 去情达理以知“命”
4.2 内圣外王之“道”
4.2.1 “无为”与“自为”的和谐
4.2.2 天理即自然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本文编号:349056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sixiangpinglunlunwen/34905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