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大吉心学思想研究
发布时间:2025-03-31 23:04
南大吉作为明代重要的关学学者之一,因王阳明以座主而与其有门生之称。作为王阳明先生的高足,南大吉亲身经历了王阳明晚年回绍兴时期创下“致良知”学说以及设坛讲学的整个过程,并在期间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南大吉的心学思想是在人生经历中形成的,他自幼便探寻圣贤之道,尝诗曰:“谁谓予婴小?忽焉十五龄。独念前贤训,尧舜皆可并。”可见其在幼年时期已经树立了远大的志向。在与王阳明先生有过一段交流之后,其平生发生了思想上和身份上的转变,也因此为南大吉从绍兴回故乡渭南后在关中传播“致良知”打下了基础。在思想上,南大吉从笃信程朱理学转向了阳明心学,在身份上,他从仕者兼学者的身份转变为完全的学者身份。南大吉转变后的经历彰显出他个人的生命体验和学术探寻,因此,为了更好地理解南大吉心学思想,需要结合当时的文化背景并探寻南大吉发生思想转向的缘由。
本文主要从五个方面对南大吉及其心学思想进行研究,即以南大吉生平著作和同王阳明的交往为出发点,分别对南大吉心学思想的本体论、工夫论、境界论进行探寻,并以南大吉心学在关中的交融和影响作为落脚点。
根据现有资料,南大吉心学思想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首先,南大吉以“致良知”为宗旨,认为圣...
【文章页数】:6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依据
二、选题意义
三、文献综述
1.南大吉哲学思想的研究
2.南大吉对关学的影响
第一章 南大吉生平及同王阳明的交往
1.1 南大吉生平综述
1.2 南大吉与王阳明的交往及思想转向
1.3 推动王学在关中的传播
1.4 小结
第二章 以“心之良知本一”为本体
2.1 成圣成贤之道在良知
2.2 良知与心性的关系
2.3 良知与道体的关系
2.4 小结
第三章 以“良知发用流行中”为工夫
3.1 慎独改过的致知工夫
3.1.1 慎独格物
3.1.2 “自悔之真”
3.2 好善忘势的修己工夫
3.3 “致良知”的途径——“中心悦而诚服之”
3.3.1 “以善养之”与“以善服之”
3.3.2 “合天地万物为一体”的情怀
3.3.3 求之于心的工夫路径
3.4 “心学治政”
3.4.1 定理、定法的评判标准
3.4.2 “学”与“仕”本一事
3.4.3 修正书院以“尊经”
3.4.4 政在亲民
3.5 小结
第四章 以“相忘于道化”为境界
4.1 天地万物为一体的境界
4.1.1 圣人、君子与众人的区别
4.1.2 圣贤之言
4.2 “物化”与“道化”
4.3 小结
第五章 南大吉心学在关中的交融与影响
5.1 北方王门的开端
5.2 对关学走向的影响
5.3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本文编号:4038556
【文章页数】:6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依据
二、选题意义
三、文献综述
1.南大吉哲学思想的研究
2.南大吉对关学的影响
第一章 南大吉生平及同王阳明的交往
1.1 南大吉生平综述
1.2 南大吉与王阳明的交往及思想转向
1.3 推动王学在关中的传播
1.4 小结
第二章 以“心之良知本一”为本体
2.1 成圣成贤之道在良知
2.2 良知与心性的关系
2.3 良知与道体的关系
2.4 小结
第三章 以“良知发用流行中”为工夫
3.1 慎独改过的致知工夫
3.1.1 慎独格物
3.1.2 “自悔之真”
3.2 好善忘势的修己工夫
3.3 “致良知”的途径——“中心悦而诚服之”
3.3.1 “以善养之”与“以善服之”
3.3.2 “合天地万物为一体”的情怀
3.3.3 求之于心的工夫路径
3.4 “心学治政”
3.4.1 定理、定法的评判标准
3.4.2 “学”与“仕”本一事
3.4.3 修正书院以“尊经”
3.4.4 政在亲民
3.5 小结
第四章 以“相忘于道化”为境界
4.1 天地万物为一体的境界
4.1.1 圣人、君子与众人的区别
4.1.2 圣贤之言
4.2 “物化”与“道化”
4.3 小结
第五章 南大吉心学在关中的交融与影响
5.1 北方王门的开端
5.2 对关学走向的影响
5.3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本文编号:403855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sixiangpinglunlunwen/40385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