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尔兰踢踏舞的文化传承与教育研究
本文关键词:爱尔兰踢踏舞的文化传承与教育研究
【摘要】: 《大河之舞》是爱尔兰民族民间舞蹈走向世界的开始。1997年更荣获“格莱美”最佳歌舞剧的大奖。从此,爱尔兰踢踏舞风靡全球。爱式经典舞蹈舞剧更是成为票房的常胜将军。这一爱尔兰民间传统舞蹈被全世界喜欢有着深刻的意义。它跨越了古老的传承历史被现代文化所接受。这也是一项伟大的教育活动的胜利,通过爱尔兰人民的传承与教育,才使得爱尔兰踢踏舞风靡全球成为可能。作为一名舞蹈教育者,笔者想通过对爱尔兰踢踏舞的传承与教育研究来充实我国对国外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问题的文献研究,并启示我国民间舞蹈的文化传承与教育。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不仅有大量的物质文化遗产,而且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上共计十类,其中第三类就是保护民间舞蹈。但是,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增强,经济和社会的急剧变迁,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保护和发展遇到很多新的情况和问题,面临着严峻形势。藏族踢踏舞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也面临着严峻的现代传承危机。我国古老的藏族踢踏舞是否能够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爱尔兰踢踏舞的成功给我们新的提示和思考。 本文从文化传承的视角构建论文主体框架。侧重应用教育人类学研究文化对人的发展的影响,主张通过民族文化的传承与教育来促进人的发展。同时,应用同类比较法,对爱尔兰踢踏舞与我国藏族踢踏舞进行比较,使我们对它们的文化传承与教育有更深的认识,启示我国民间艺术的文化传承与教育。 文章结构分五部分:第一部分对爱尔兰踢踏舞的基本情况进行概述,主要描述了爱尔兰踢踏舞的起源、发展与演变过程。第二部分以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为基础探讨爱尔兰踢踏舞对人智力发展的有益影响。第三部分以《大河之舞》为例,对爱尔兰踢踏舞的文化传承进行研究。第四部分对爱尔兰踢踏舞与我国藏族踢踏舞进并置比较,比较其两种舞蹈的民族性、艺术性、和他们的传承方式及发展模式,从而发现各自传承与教育的优劣势,启示我国民间艺术的文化传承与教育。第五章是关于爱尔兰踢踏舞对我国民族、民间舞蹈发展的启示。笔者对爱尔兰踢踏舞的成功经验进行了总结。根据这些成功经验提出了六点启示。
【关键词】:爱尔兰踢踏舞 文化传承 教育
【学位授予单位】:中央民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J732.2
【目录】:
- 摘要2-4
- ABSTRACT4-8
- 绪论8-15
- 一、选题缘起8-10
- 二、概念界定10-11
- 三、文献综述11-14
- 四、理论基础及研究方法14-15
- 第一章 爱尔兰踢踏舞的基本概述15-27
- 第一节 爱尔兰踢踏舞的起源和发展15-19
- 一、爱尔兰舞蹈的起源15-16
- 二、爱尔兰舞蹈的种类16-17
- 三、爱尔兰舞蹈的发展17-19
- 第二节 爱尔兰踢踏舞的基本技术介绍19-27
- 一、爱尔兰踢踏舞的基本舞步19-24
- 二、爱尔兰踢踏舞练习技巧24-25
- 三、世界其他风格踢踏舞交融发展25-27
- 第二章 爱尔兰踢踏舞对人智力与非智力发展的影响27-42
- 第一节 爱尔兰踢踏舞对人智力因素发展的影响27-35
- 一、发展和提高人的感受能力27-28
- 二、培养人敏锐的观察力28-29
- 三、塑造人丰富的想象力29-31
- 四、培养人的注意力31-32
- 五、协调人身体的健康发展32-33
- 六、发展和锻炼人的记忆力33
- 七、提高人的创造性思维能力33-35
- 第二节 爱尔兰踢踏舞对人的非智力因素发展的影响35-42
- 一、对意志和性格的作用35-36
- 二、培养协作能力和团队精神36-37
- 三、有助于审美情趣的提高37-38
- 四、促进个性心理发展38-42
- 第三章 爱尔兰踢踏舞的文化传承—以《大河之舞》为例42-48
- 第一节 爱尔兰踢踏舞的民族认同性42-43
- 第二节 爱尔兰踢踏舞中的文化传承43-45
- 第三节 现代性的导入与爱尔兰踢踏舞的迅速传播45-48
- 第四章 爱尔兰踢踏舞与藏族踢踏舞传承的比较与思考48-58
- 第一节 关于两种踢踏舞的民族比较48-51
- 一、藏族踢踏舞的民族性48-50
- 二、爱尔兰踢踏舞的民族性50-51
- 第二节 关于两种踢踏舞的艺术性比较51-55
- 一、藏族堆谐(踢踏舞)的艺术性51-52
- 二、爱尔兰踢踏舞的艺术性52-54
- 三、两种踢踏舞艺术性的比较54-55
- 第三节 关于两种踢踏舞的传承方式及发展模式的比较55-58
- 一、藏族踢踏舞的传承方式与发展模式55-56
- 二、爱尔兰踢踏舞的传承方式与发展模式56-58
- 第五章 爱尔兰踢踏舞成功之路给我们的启迪58-66
- 第一节 爱尔兰踢踏舞成功经验的总结—从民间舞到商业性演出的巨大转变58-60
- 第二节 爱尔兰踢踏舞成功之路对我国民族、民间舞蹈发展的启迪60-66
- 一、在教育体系中,首先树立正确的民族、民间舞蹈的文化价值观60-61
- 二、发挥家庭、社区教育对弘扬民族、民间舞蹈的基础作用61-62
- 三、发挥学校教育对弘扬民族、民间舞蹈的主导作用62
- 四、调整课程设置,加大国家对民族、民间舞蹈的扶持力度62-63
- 五、创新民族、民间舞蹈的创作思路63-64
- 六、丰富民族、民间舞蹈的表现手法64-66
- 参考文献66-68
- 致谢68-69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69-7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晓桦;;试论全球化条件下华文教育中的文化传承[J];教育探索;2007年01期
2 刘小红;;试论音乐教育的文化传承价值[J];音乐天地;2007年01期
3 陈哲;;普米山寨——“土风计划”开始的地方[J];中国民族;2007年02期
4 高芙蓉;;安阳城市文化建设中的传承与塑造[J];安阳工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5 王建;史俊燕;;景观旅游与文化[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8年12期
6 彭路;;汉字与文化传承的关系[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7 陈雪英;;贵州雷山西江苗族服饰文化传承与教育功能[J];民族教育研究;2009年01期
8 小哉;;老师,为何不能称您为春蚕?[J];杂文选刊(下旬版);2009年01期
9 刘海;;当代高校“大学语文”的社会功能与实施方略[J];理论月刊;2009年03期
10 刘荣萍;;浅析紫砂壶装饰的文化传承[J];江苏陶瓷;2009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云红;;燕赵民间文化传承的法律保护机制研究摘要[A];第五届河北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专辑[C];2010年
2 薛正昌;;文化传承与文化“走出去”战略:编辑的使命[A];编辑文化论:中国编辑学会第十四届年会优秀文集[C];2009年
3 王亚男;;浅谈对蒙古族文化传承的几点思考[A];论草原文化(第六辑)[C];2009年
4 赵文;;青年大学生在文化传承中应重视的几个问题[A];“面向新世纪的青年与青年工作”征文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5 郭玉成;;武术传播与文化传承——中国武术发展的文化述论[A];第八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2007年
6 陈克龙;;论新时期军工文化传承载体建设[A];军工文化论文集[C];2006年
7 王人天;;文学文本写作中的文化传承与保护[A];民族文化与文化创意产业研究论丛(第三辑)[C];2011年
8 陈玲;;传承军工文化传统,,焕发企业生机活力——浅谈军工企业的文化特色与传承[A];第十七届玻璃钢/复合材料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9 秦慧颖;;闽越族与福建汉民的文化传承[A];探索福建文化重要源头的闽越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10 范波;;试论布依族社会的文化传承特征[A];布依学研究(之七)——贵州省布依学会第三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七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遐迩;文化传承:勿在争名夺利中迷失方向[N];贵阳日报;2008年
2 本报特派记者 周长风 宋燕军;昔日鄂族好枪神 今朝文化传承人[N];齐齐哈尔日报;2009年
3 扬州大学管理学院 徐善登;文化传承与可持续发展[N];扬州日报;2009年
4 重庆记者站 王洪刚 赵正荣;重庆巴南区探索文化传承新模式[N];西部时报;2010年
5 张卫国 刘国辉 山东大学经济研究院语言经济学研究所;语言文字应用:保持文化传承与降低交易成本并重[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6 何羡坤;城镇化背景下的布依文化传承与保护[N];贵州民族报;2011年
7 刘卉青 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艺术研究所;大众传媒语境下的文化传承[N];中国电影报;2011年
8 诸巍;没有阅读何谈文化传承[N];解放日报;2003年
9 杨敏;从文化传承探究“桃花源原型”[N];铜仁日报;2009年
10 李光对;构建乡土文化传承动态系统促进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N];中国民族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润平;当代中国家庭变迁中的文化传承问题[D];吉林大学;2004年
2 阮宝娣;羌族释比与释比文化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3 裴丽丽;土族文化传承与变迁研究[D];兰州大学;2007年
4 张元卉;人口较少民族文化传承的教育人类学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5 吕佩爱;科学精神与人文关怀[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6 白红梅;文化传承与教育视野中的蒙古族那达慕[D];中央民族大学;2008年
7 韩永红;论自我教育[D];西北师范大学;2009年
8 罗正副;调适与演进:无文字民族文化传承[D];厦门大学;2009年
9 白洁;鄂伦春族传统游戏的教育人类学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10 王爱平;宗教仪式与文化传承[D];厦门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丹;爱尔兰踢踏舞的文化传承与教育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2 王莲花;蒙古族传统家庭教育及其传承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8年
3 怀伟;以批判的地域主义观看建筑设计中的文化传承[D];江南大学;2008年
4 苏日娜;蒙语授课基础教育的现状、问题与趋势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5 王朝阳;日本茶道文化传承的教育人类学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8年
6 郑国祥;安徽省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文化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8年
7 朱玉;西部电影中的儒释道文化研究[D];西北大学;2009年
8 洪菲;日本花道文化传承与教育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9 周末;印度瑜伽的文化传承与教育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10 罗正副;无文字民族文化传承初探[D];贵州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12803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dlw/11280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