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舞蹈论文 >

羌族铠甲舞研究

发布时间:2017-11-13 21:01

  本文关键词:羌族铠甲舞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羌族铠甲舞 源流 功能 文化底蕴 保护


【摘要】: 本文以羌族铠甲舞作为研究对象,在梳理与总结历史文献和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笔者将田野调查资料与之相结合,对羌族铠甲舞的源流、发生、形态特征、文化底蕴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多维的研究,同时还将铠甲舞放置于战争舞蹈的层面中,对整个战争舞蹈的起源、发展、种类做出了相应的分析。 本文共分为引言、四个章节、结语三部分。笔者在引言中概述了本文的研究目的、意义、研究资料与方法,介绍了一些与本课题相关的研究成果。 第一章,铠甲舞的源流。本章分为三节,第一节为战争舞蹈的起源与种类。首先对战争的起源进行了分析,而后引入对战争舞蹈起源问题的剖析,,进而认识到:战争舞蹈的根源毋庸置疑来自于战争,而其舞蹈形式与古代武舞有着密切的联系,并且战争舞蹈很有可能是由武舞之形式衍化与发展而成。按其战争舞蹈的功能,大致分为出征前的舞蹈、征战后的舞蹈以及具有教育作用的战争舞蹈三种类型。第二节为铠甲舞的起源与发展。通过对羌族战争舞蹈的分析,最后得出,“克西格拉”(铠甲舞)起源的可能性应与同属战争舞蹈的“哈日”有关,其舞蹈在历史的浪潮中经历了从简至繁的发展过程。第三节为羌族铠甲舞与嘉绒藏族铠甲舞的比较。其中分别介绍了两个民族的基本情况,然后对此进行了个性与共性的比较研究,但由于历史文化的复杂性,最终其两种舞蹈形态是谁影响谁?又是哪一种先产生?哪一种后产生?又或是同是产生?笔者还无法准确地分析以上提出的问题,不能给予定论。 第二章,铠甲舞的形态及其特征。第一节,对铠甲舞的形态及仪式程序做出了比较详细的描述。第二节对铠甲舞的形态特征及象征意义的分析。其一为独特的步伐,其中阐述了禹步的特征以及禹步出现在铠甲舞中的可能性。其二为舞蹈韵律的特征,从其舞蹈形态分析了高原“一顺边”以及羌族舞蹈“以右为主”的韵律特征。其三为舞蹈队形的涵义,其中列出圈舞之内涵、队形变化的模拟性以及队形变化的祭祀性并加以剖析。第三节为铠甲舞的音乐、服饰和道具。本节对其舞蹈的音乐、服饰和道具做出了清晰的描述。 第三章,铠甲舞的功能及文化底蕴。第一节为铠甲舞的功能。其中包含慰灵功能、整合功能和宣泄功能。铠甲舞属于军事丧葬祭祀舞蹈,因此在其舞蹈仪式过程中必定会流露出慰藉灵魂的含义,这与羌族人民的生死观念有着密切的联系。整合功能即凝聚民心的功能,为了维护和巩固民族团结,羌族人民带着功利性的目的,通过此仪式活动达到凝聚民心的作用。宣泄功能,这是人们通过此舞蹈活动对彼岸世界的寄托以及对现实世界事物的宣泄。第二节为铠甲舞的文化底蕴。透过铠甲舞的舞蹈形式,在此节中将其文化底蕴分为灵魂观念、祖先崇拜、尚武精神、母系文化遗存和父系文化的转变五个部分。这五个部分分别道出了羌族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 第四章,铠甲舞的现状。第一节为铠甲舞的保留现状。由于历史的沿袭、多文化的冲击、人为保护的欠缺等一系列问题,如今的羌族 铠甲舞正在面临逐渐流失的危险。会跳此舞的人越来越少,跳此舞的区域也越来越小,无不是值得担忧的事情。第二节为铠甲舞的保留价值。在现今经济现代化发展浪潮的冲击之下,原始性的原生态文化越是显得格外珍贵。铠甲舞作为羌族传统的原生态舞蹈,应具有保护和传承的权力,它的独一无二性,是任何事物都无法代替的。因此代表着羌族文化的铠甲舞具有相当重要的保留价值。第三节为铠甲舞的保存方法。其中分为民族舞蹈文化保护意识的自愿性、人为保护的辅助性和全球化下的民族舞蹈文化之保护三个部分进行论述。保护民族文化的方式是多元的,但其保护的目的和意义确始终如一。民族文化不可忽视,它们是中华民族的代表,如果一个民族失去了他的文化,那么这个民族也将不复存在。
【学位授予单位】:中央民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J722.22

【引证文献】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张志霞;羌族祭塔的初步研究[D];西南民族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18235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dlw/118235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bca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