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诺族大鼓舞传承的教育人类学研究
本文关键词: 大鼓舞 文化传承 教育人类学 出处:《云南师范大学》2017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大鼓舞又称“吐司锅”,是基诺族的传统民族舞蹈。传统的大鼓舞产生于基诺民族生产生活并成为一种重要的民族文化形式。现实中,一些具有民族特点的文化图腾和形式是其民族内在文化的重要体现。在长期的发展中,大鼓舞已不再是简单的民族原始性舞蹈,其所蕴含的教育价值体现出基诺族自由乐观、积极向上的民族性格特征与吃苦耐劳、坚持不懈的民族精神状态。随着基诺社会文化的变迁,大鼓舞的传承曾产生过一段时间的断裂。国家于2008年将基诺大鼓舞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开始对大鼓舞进行抢救性传承和保护。如今,在国家、社会及个人等方面的努力下,大鼓舞的传承有了一定的好转。本次研究从教育人类学的视角出发,以功能主义、象征人类学以及文化生态理论为支撑,对基诺族大鼓舞进行教育学方面的解读,分析大鼓舞存在的教育价值与功能,同时通过文献、访谈、田野调查等方法对大鼓舞的传承现状进行调研,寻求国家、政府、传承人在传承基诺大鼓舞中的成功经验,并对大鼓舞传承过程中的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方面存在的困境进行分析,试图从大鼓舞的传承中寻求更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方法,以促进民族传统文化的永续发展。
[Abstract]:The great inspiration, also called "toast pot", is the traditional ethnic dance of the Jino people. The traditional inspiration comes from the production and life of the Keno people and becomes an important form of national culture. In reality, Some cultural totems and forms with national characteristics are an important embodiment of the internal culture of the nation. In the long run, great inspiration is no longer a simple national primitive dance, and its educational value reflects the freedom and optimism of the Jino people. Positive national character, hard work, unremitting national spirit. With the change of Keno's social culture, In 2008, the state listed Keno as a national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and began to carry out rescue inheritance and protection of the great inspiration. Today, in the country, As a result of social and personal efforts, the inheritance of great inspiration has improved to some extent. This study is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educational anthropology, supported by functionalism, symbolic anthropology and cultural and ecological theorie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educational value and function of the great inspiration of the Jinuo nationality in terms of pedagogy. At the same time, through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interview, field investigation and so on, the author investigates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great inspiration, and seeks the country and the government. The successful experiences of inheritors in the process of inheriting Keno's great inspiration are analyzed, and the difficulties of educators, educatees and educational influences in the process of inheriting big inspirations are analyzed.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traditional culture, the author tries to seek a better method of immaterial cultural heritage inheritance from the inheritance of great inspiration.
【学位授予单位】:云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J722.2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苏日娜;论教育人类学的学科性质与研究方法[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5年03期
2 茅金康;论文化的先进性的几个问题[J];理论研究;2002年01期
3 杨翰卿;论中原文化及其精神[J];学习论坛;2004年10期
4 闫春光;;试论如何加强网络文化的建设和管理[J];北方经贸;2009年07期
5 段冉;;用制度创新为文化产业发展护航[J];艺术教育;2011年01期
6 温博;;煤炭文化和煤炭文化转型[J];学理论;2012年05期
7 李金蓉,,门红卫;论消费流行的文化特征及对整个社会文化的影响[J];消费经济;1996年03期
8 谢静;实践活动中的消费文化[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1期
9 陈弦章;构建科学的大众的有特色的闽西文化[J];龙岩师专学报;1999年01期
10 沈桂萍;;正确认识和把握“宗教是文化”论[J];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4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冯增俊;;论中国教育人类学的学科主题[A];“首届中国教育人类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2 岳天明;;试论我国教育人类学的学科定位与学科精神[A];“首届中国教育人类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滕志妍;;关于中国教育人类学学科建设的几个问题[A];“首届中国教育人类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4 常永才;王欣冉;;何以促进今日教育人类学研究的发展:美国学习研究的启示[A];“首届中国教育人类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5 黎军;赵翔宇;;试论教育科学研究创新——以教育人类学为视角[A];“首届中国教育人类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何晓雷;;构建中国本土化的教育人类学[A];“首届中国教育人类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7 余影丽;;关于教育人类学学科发展的若干思考——从教育人类学与人类学、教育学、民族教育学的关系分析[A];“首届中国教育人类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8 薛风平;;区域文化对创新能力的影响[A];建设经济文化强省:挑战·机遇·对策——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9年学术年会文集(3)[C];2009年
9 李翠玉;文洪朝;;市场经济视角下的文化建设[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事业——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8年学术年会文集(2)[C];2008年
10 杨福泉;;再论中国少数民族文化的危机——以云南省为例[A];民族文化与全球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巴战龙 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跨文化看教育人类学[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2 中央民族大学教育学院 海路;教育人类学在中国的发展[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3 西北师范大学西北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研究中心 岳天明;重视中国教育人类学的“应然”研究[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
4 本报记者 孙若风;机遇:“文化产业”写入中央文件[N];中国文化报;2000年
5 张小明;用传统文化缔造品牌文化辉煌[N];市场报;2003年
6 穆益斌;我们期盼和追求怎样的律师文化[N];法制日报;2006年
7 柳鸿斌;重构现代区域文化 增强九江发展动力[N];九江日报;2007年
8 本报记者 单红;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以一种全新的方式[N];无锡日报;2007年
9 本版编辑 易家言 柏文学 金海燕;“洗脚文化”之争争什么[N];中国改革报;2008年
10 孙晓林;推进廉政文化建设[N];吉林日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王平聚;深圳创新文化系统的形成与演变研究[D];清华大学;2014年
2 杨洋;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界定与评价[D];北京语言大学;2009年
3 白芸;理解学生文化[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4 张允熠;中国文化与马克思主义[D];南开大学;1997年
5 王云芳;迁徒流变中的文化传统:境外鲁籍作家创作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孟林;基诺族大鼓舞传承的教育人类学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7年
2 李甜;美国教育人类学发展历程及启示[D];西南大学;2010年
3 白芳丽;以库恩“范式”理论反思我国教育人类学学科发展[D];西南大学;2010年
4 杨会;德国、奥地利的教育人类学初探[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5 罗梅;少先队入队仪式的教育价值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6年
6 李一杉;对美国《Anthropology & Education Quarterly》的文献计量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17年
7 曹星;楚文化语境中的道学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8 邓春梅;水田人民俗文化传播研究[D];河北大学;2015年
9 姜康;云南傣族、白族龙舟(船)制作文化研究[D];云南民族大学;2015年
10 潘晓磊;甘肃省县域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研究[D];兰州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50483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dlw/15048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