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花鼓灯的形态特征与表演程式
本文选题:花鼓灯 切入点:舞蹈生态学 出处:《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摘要】:通过对花鼓灯播布区长期的田野调查,本文作者提出花鼓灯是淮河人民不屈不挠精神的一种艺术外化。作者论证了传统道教信仰的逍遥、洒脱;南北交融的地域文化呈现出的包容性和变通性,以及多年的苦难生活使花鼓灯的舞体磨砺出一种直面现实、蔑视苦难的精神力量。正是这种力量帮助淮河人现实了对苦难生活现实的超拔,所以作者把花鼓灯艺术归结为悲剧人生——喜剧呈现。同时作者还以她独特的视角论证了花鼓灯表演程式的艺术价值,提出花鼓灯的表演方式和创作机制是花鼓灯歌、舞、乐的载体,其独特性是舞台表演机制所难以取代的。花鼓灯广场表演程式的开放性与自身结构样式的严谨性不仅为民众的随时参与,为花鼓灯自娱功能的实现提供了可能,同时它还为艺人的即兴表演与即兴创造提供了可能,也为花鼓灯独具特色的舞蹈、灯歌、锣鼓的丰富与发展开辟了广阔空间,使花鼓灯这门艺术焕发出无限的生机与魅力。
[Abstract]:Based on a long field investigation of flower drum lanterns, the author puts forward that the flower drum lantern is an artistic externalization of the indomitable spirit of the people of Huaihe River, and the author proves that the traditional Taoist belief is free and easy. The inclusive and flexible nature of the north-south blend of regional cultures, as well as years of suffering, have sharpened the dance of the flower drum lamp into a direct reality. The spiritual power of contempt for suffering. It is this power that has helped the Huaihe people to realize the transcendence of the reality of suffering and life. Therefore, the author puts the art of flower drum lantern down to tragic life-comedy presentation. At the same time, the author also demonstrates the artistic value of the flower-drum lamp performance program from her unique perspective, and points out that the performing mode and creative mechanism of the flower drum lamp are the singing and dancing of the flower drum lamp. The uniqueness of the carrier of music is difficult to replace by the stage performance mechanism. The openness of the performance program and the preciseness of its own structure not only provide the possibility for the participation of the public at any time, but also for the realization of the self-entertainment function of the flower drum lantern. At the same time, it also provides the possibility for the improvisation and improvisation of artists, and also opens up a wide space for the enrichment and development of the unique dance, lanterns, gongs and drums of the flower drum lanterns, which makes the art of flower drum lanterns radiate with infinite vitality and charm.
【作者单位】: 北京舞蹈学院舞蹈学系
【分类号】:J722.21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郑婕;艺术体操与舞蹈交融的艺术化趋势[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1997年02期
2 史红;;舞蹈生态与中国民族舞蹈的特异性[J];文艺研究;2006年04期
3 吴鹏飞;达斡尔族鲁日格勒音乐结构及文化阐释[J];中国音乐学;1993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樊传庚;新疆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D];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2 罗斌;假面阴阳—安徽贵池傩舞的田野考察与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7年
3 慕羽;改革开放后中国(内地)舞蹈创作与政治文化之关系,1979~2006[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7年
4 潘丽;花鼓灯的现时调查与保护的思考[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7年
5 王学锋;贾村赛社及其戏剧活动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7年
6 孙红侠;二人转戏俗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7年
7 许薇;舞剧叙事性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8年
8 段妃;新中国第一代舞蹈表演艺术家个案研究及对舞蹈表演训练的探索[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沈越;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开设舞蹈艺术课程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2 柳银珠;中、韩佛教仪式舞蹈比较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3 刘丽;“学院派”东北秧歌之文化形态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5年
4 雷娟;山西平定县“武迓鼓”的田野调查与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6年
5 高彩荣;对地方剧种扬高戏的调查与思考[D];中央音乐学院;2006年
6 段莎莎;生活的根,,时代的魂[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7 杨春;花鼓灯与戏曲[D];安徽大学;2006年
8 王佳佳;庐剧与皖中地区民俗文化[D];安徽大学;2006年
9 孙新强;20世纪90年代后合肥都市戏剧文化研究[D];安徽大学;2006年
10 殷鹏;18世纪美国舞蹈教育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7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沈龄;谈花鼓灯舞蹈语汇的创新[J];舞蹈;1996年05期
2 谢克林;从花鼓灯的保护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制体系的构建[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3 刘芳;;安徽花鼓灯的生命力[J];四川戏剧;2007年02期
4 宋忠洋;;花鼓灯——乐舞一体[J];剧作家;2008年04期
5 胡迟;;传统舞蹈之花鼓灯:生命的喧腾与狂欢[J];绿色视野;2010年04期
6 毛洪生;;论花鼓灯艺术的多元化构成[J];大众文艺;2010年16期
7 孙叶莉;追溯原生态打造舞蹈新理念——记安徽花鼓灯《摘石榴》的创作[J];文化时空;2003年11期
8 资华筠;《试论》花鼓灯的"舞蹈生态幅"[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9 苏金成;;皖淮地区花鼓灯艺术探析[J];剧影月报;2006年06期
10 董振亚;;花鼓灯艺术改革之路[J];江淮文史;2008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邢传佩;;海城高跷史话[A];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建设与发展初探[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振亚;花鼓灯的新风采[N];安徽日报;2000年
2 汤玲;“中国花鼓灯第一村”缘何花落珠城?[N];蚌埠日报;2005年
3 记者 李陈续;蚌埠注重传承保护把花鼓灯越舞越红火[N];光明日报;2008年
4 记者 叶琦;友谊的桥梁 合作的盛会 市民的节日[N];蚌埠日报;2008年
5 本报记者 夏树;东方芭蕾花鼓灯在传承中保护[N];农民日报;2008年
6 本报记者 罗宝;“为农民提供了展示舞台”[N];安徽日报;2009年
7 记者 赵丽娜 通讯员 梁雷 叶枝;我市花鼓灯传承保护成果喜人[N];蚌埠日报;2010年
8 张文文;从“二人转”走红看花鼓灯发展[N];安徽日报;2010年
9 本版撰稿 李揽月;花鼓灯——淮河两岸的奇葩[N];安徽日报;2002年
10 殷大文;唱得幸福落满坡[N];中国艺术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史红;新时期舞蹈审美创造刍议[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3年
2 潘丽;花鼓灯的现时调查与保护的思考[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7年
3 罗斌;假面阴阳—安徽贵池傩舞的田野考察与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7年
4 冯双白;青海藏传佛教寺院羌姆舞蹈和民间祭礼舞蹈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3年
5 明文军;从民间自然形态走向科学化传承之自觉[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胡蝶;关于“花鼓灯”舞蹈服饰的探究[D];江南大学;2010年
2 王巧;简论花鼓灯锣鼓[D];上海音乐学院;2012年
3 魏麒;花鼓文化[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4 邓小娟;甘肃秦安羊皮鼓祭礼舞蹈的文化解读[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5年
5 李端;土族“纳顿”民俗活动中的舞蹈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6年
6 高姗;安塞腰鼓的田野考察与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9年
7 鲍晓懿;怀远派花鼓灯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9年
8 康柳;河北赵县南寺庄背灯挎鼓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9 常静;陕北秧歌的风格特征与教学的研究[D];西安体育学院;2011年
10 李瑞莉;白店秧歌田野调查与研究[D];山西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67598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dlw/16759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