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舞蹈论文 >

贵州省丹寨苗族“锦鸡舞”的传承与发展研究

发布时间:2020-04-02 11:04
【摘要】:中华民族历经久远的历史发展,其蕴藏着丰富、深厚的文化。民族传统体育是各族人民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为了自身需求而创造出来的成果,是各族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这些结晶构成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民族民间文化是我们文化的“母体”,它是中华民族的精气和灵魂。苗族是中国较为古老的民族之一,苗族人民在社会发展、历史变迁的进程中团结互助、勤劳勇敢、能歌善舞,且创造了不少属于他们自己独特的文化。在苗族体育项目中,苗族的芦笙舞广为流传,而“锦鸡舞”是芦笙舞中最为典雅、华丽的一种民俗文化活动,是苗族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中国社会的进步,在文化相交融的背景下,深入对苗族传统文化的研究,对保护和发扬民族民间文化有着重要意义。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田野调查法、访谈法和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丹寨县排调镇麻鸟村传统民俗文化活动“锦鸡舞”的历史起源、发展演变进行搜集、整理,对影响苗族“锦鸡舞”传承与发展的因素进行分析,得到结论如下:其一,苗族“锦鸡舞”是民族民俗综合性的文化活动,同苗族其他文化一样,是丹寨苗族人民为了向他人展示自己的生活方式和生产劳动成果,以及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对神灵的崇敬,而衍生出来传统民俗文化活动。其二,随着社会生活的改变,生产生活方式、科学技术进步,苗族“锦鸡舞”在动作、活动时间和内容等方面有所变化,尤其是从深山远处走向了城市,甚至登向世界舞台,逐渐与外界接触、交流、共同发展。导致它变化的原因是现代生产生活方式、人际交往的变化和社会发展对人们认知改变等因素导致人们对其需求提高。其三,“锦鸡舞”是苗族人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创造出来的产物,它是独具苗族人民自身特色的智慧外在表现形式。它自身具有巫教、农耕、山地、少数和无字文化等文化特征,同时还具有促进民族团结、教育功能、健身娱乐以及促进社会积极发展等社会功能。其四,随着社会的发展,“锦鸡舞”传承与发展受到诸多影响,主要包括现代农村打工热现象,引起村镇人口大量往外流动,导致芦笙传习者日益减少;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对锦鸡文化缺乏深度的宣传、推广,导致大众对其了解甚少以及学生自身对于课外活动的选择和学校教学与民族民间艺术传承存在着断层等因素。
【图文】:

贵州省丹寨苗族“锦鸡舞”的传承与发展研究


麻鸟村

动作结构,声音,芦笙


是锦鸡系列的芦笙曲,但保有锦鸡斗架或演者,男性主要吹芦笙伴奏做演奏者,中,吹奏芦笙的男子起到了主导的作用,吹奏芦笙的同时脚上动作还要与同伴同,女生动作则为柔,一刚一柔,尽展锦鸡之称,,其作特征是用手、脚、膝、腰在同舞者多为青年男女,人多则以内外数圈。,形成丰富多变的曲调,女生随伴奏双脚手脚协调配合开摆动。脚上动作多为提、、五、七拍不等;
【学位授予单位】:贵州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J722.2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谢坚钢区长主持召开区政府第153次常务会议研究安全生产等工作[J];上海市杨浦区人民政府公报;2017年03期

2 曹宁;;幼儿园民俗文化活动融合生态理念的实践性研究[J];好家长;2019年20期

3 大漠胡杨;;柯坪民俗文化活动[J];丝绸之路;2016年05期

4 ;成都:从“看”文化到“种”文化民俗文化入人心[J];农村科学实验;2019年04期

5 吴志清;;正确引导农村民俗文化活动[J];中国老区建设;2007年09期

6 广东汕头华侨中学2003级潮汕春节民俗文化研究小组 ,林华 ,李东晓 ,黄伟旭 ,沈岱菲 ,泽帆;潮汕春节民俗文化活动日记[J];网络科技时代;2005年03期

7 ;广西壮族自治区图书馆2017年“壮族三月三”民俗文化活动精彩纷呈[J];图书馆界;2017年02期

8 程建国;;文化品牌设计初探——以“2012繁昌县大型民俗文化活动”品牌设计为例[J];大众文艺;2015年17期

9 林菲菲;林能杰;;妈祖民俗文化活动音乐艺术表现形式与特征初探[J];学术评论;2014年04期

10 黄渝航;;苍溪县民俗文化活动调查分析[J];湖北体育科技;2016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冯春生;;在城镇化进程中不要忘记民俗文化活动的开展与传承[A];草原、城市、文化--康巴什论坛论文集[C];2017年

2 ;赫山区赫山街道举办重阳节民俗文化活动[A];社区教育(2015年11月号 总第26期)[C];2015年

3 巫其祥;;论中国传统年节的保护与申遗[A];《今古中国年》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4 傅江;周建平;王修开;;打造民间灯彩特色文化品牌促进城乡文化事业繁荣与发展[A];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建设与发展初探[C];2010年

5 林精华;;闽都民俗特色[A];闽都文化研究——“闽都文化研究”学术会议论文集(下)[C];2003年

6 李石;;让社区成为特色节庆传承与发展的共同体[A];《2013北京文化论坛——节日与市民生活》文集[C];2013年

7 薛聪锐;;河北民俗文化网络传播的整合构建研究[A];第六届河北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专辑[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张春玲 张晓芬;端午假期:民俗文化活动引爆旅游市场[N];晋中日报;2019年

2 记者 谷嫦瑜 通讯员 赵飞 高飞;欢快秧歌扭起来 民俗文化来体验[N];延安日报;2017年

3 记者 郑霄 通讯员 林志勇;周宁 巧借民俗文化活动 培育镇村特色产业[N];闽东日报;2017年

4 本报记者 黄骏;传承文化魅力 打造靓丽名片[N];南宁日报;2017年

5 驻四川记者 干德明 傅敬蓉;四川“两节”公益演出送灾区[N];中国文化报;2008年

6 记者 徐涟;第四个“文化遗产日”活动遍及全国[N];中国文化报;2009年

7 苏晓 骆蔓 金开;民俗文化:流淌的“母亲河”[N];中国文化报;2009年

8 实习生 卢松;市民俗文化活动周启动[N];连云港日报;2008年

9 邱晓飞 本报记者 薛庆元;民俗文化活动有创新才有生命力[N];中国消费者报;2009年

10 本报记者 罗群;多彩活动装点沪上新春[N];中国文化报;201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韦运菊;贵州省丹寨苗族“锦鸡舞”的传承与发展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19年

2 李萌;吉林省冰雪民俗文化活动发展现状及策略研究[D];吉林体育学院;2016年

3 葛昕;从《梦粱录》看南宋临安市民阶层的都市生活[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4 林菲菲;莆田妈祖民俗文化活动中的音乐艺术表现形式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3年

5 刘振;浅谈灯会展览的发展和创新[D];湖北美术学院;2016年



本文编号:261186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dlw/261186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1b3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