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舞蹈论文 >

盐池地区秧歌的教化功能研究

发布时间:2020-04-25 21:38
【摘要】:上古文明时代,儒家提倡礼教、诗教和文教,王公贵族通过“习礼乐”教化子弟,教化万民,以传统之美润物细无声的方式“美教化,易风俗”。其中之美,传统舞乐,不可缺少。因此,自文明照世,历朝历代都着力“变民风,化民俗”,以求达到社会和谐的理想状态,八音和合,百兽率舞。舞乐贯穿于整个漫长的教育长河,分布于华夏各地,因地迥异,且又和而不同,因为,舞乐的教化功能被历代学人所重视,并呈现出各自的历史性与地域性特征。秧歌是北方民俗活动中最具代表性的民间舞蹈。笔者在本文中以地处四省交界处的盐池地区的秧歌作为研究案例。研究发现秧歌在盐池地区的历史变迁中始终发挥着教化的作用,通过仪式活动的表现影响受众群体,使民众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秧歌在不同时代所传递的道德观念和思想内涵。秧歌的传承和发展,大大丰富了盐池地区人民的精神生活,为当地提供了社会教育的有效途径。本文对盐池地区秧歌的教化功能研究主要从五个部分进行论述:第一部分,是对盐池地区秧歌教化的历史背景的描述分析;第二部分,就盐池地区不同风格秧歌中教化的表现进行分析;第三部分,教化的流变,对盐池地区秧歌的演变进行历时性的梳理;第四部分,根据对盐池地区秧歌教化的分析研究,对教化的规律进行提炼总结;第五部分,立足于当代社会,探索秧歌教化功能的现实意义。
【图文】:

甲骨文


绪论国儒家教育思想中的一个概念,在现存古籍西周,理论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说文解施下所效也。从攴,从孝。凡教之属皆从教。施教,在下位的仿效。1由攴、孝会意。凡字。从甲骨文的教字来看,左边为子,两个了一条教鞭。金文的形体与甲骨文相似,小“教”。2“教”的原义是教育、指导。例如《失者也。”3古代带有施行教化之意的文告中的优秀成分,不仅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关照下精神文明建设、科教化、让老百姓接受教育,提升人民知识教

古字,“化”


图 2:“化”的古字形6钱穆在《中国文化精神》中说:中国人名之曰“化”,化积了一段时间始成。“变”只是一空名,“化”乃是一“实事”,,千真万确者是化。7由“变化”一的释义联系至“教化”一词,由“教”至“化”,“教”即教育、指导的一种行,受众群体经此行为后其思想、行为同过去相比较而发生了一种转变,这个转的过程即“化”,因“教”而发生变化,本身又是一种结果,因此,“教化”是“实事”,也是一过程。《左传》中齐桓公“好服紫”之举使得举国效之,这历史故事中进一步体现民俗民风教化对人民的引导,则是将“好服紫”中的“好”为“勿”,进而易服色。8中国古代的“教化”区别于现代学科意义上的“教育”, 它包括了学校教育、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所有形式,是一种“大教育”的概念。9自“制礼作乐”,中国历代统治者都充分意识到社会教化在政治统治中的重要作用,用教化和罚共同教育百姓,一方面施与道德引导,一方面给予实际管理。“任德教而不刑”10“不以法令为亟, 而以教化为先。”11同时“美教化,易风俗”,教化是过民俗活动、礼乐活动,对参与民众进行伦理道德的濡化,是潜移默化地引导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舞蹈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J722.21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莉莉;;以史为线梳理教化功能在中国电影中的传承创新与濒临消亡[J];中国文艺家;2017年08期

2 韩沙霖;;从音乐的教化功能看海南高雅艺术教育的推广和普及[J];艺术教育;2015年06期

3 张晓玲;;城市精神文明建设中的档案教化功能研究[J];档案与建设;2015年07期

4 刘泽华;;《阅微草堂笔记》中梦境故事所蕴含的民俗文化[J];山西青年;2016年23期

5 宋清华;哲学的教化功能[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6 田凯;;传统景观的历史解读——浅析清代成都城市景观重建[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7 杨茜;;辩证认识与恰切运用文艺的教化功能[J];河北学刊;2015年06期

8 毛微昭;;传播手段的进步和文艺的教化功能——新世纪大众文化展望[J];浙江广播电视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04期

9 雷铭;;论《仪礼·士昏礼》的社会教化功能[J];兰台世界;2017年06期

10 刘泽华;;《阅微草堂笔记》中的梦境故事[J];文学教育(上);2016年12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陈姗姗;盐池地区秧歌的教化功能研究[D];北京舞蹈学院;2019年

2 廖纯;论校园励志剧的创作、传播及影响[D];成都理工大学;2012年

3 翁晓会;以教化功能为核心的乡镇信访模式构建研究[D];延安大学;2011年

4 王庆伟;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教化功能与实效研究[D];西南大学;2013年

5 朱志学;两宋“写真”的社会功能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64071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dlw/264071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e51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