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舞蹈论文 >

从祭祀到生活:族群仪式性民族民间舞的体育人类学解读—反排村“反排木鼓舞”的田野调查

发布时间:2020-06-26 16:36
【摘要】:民族民间传统体育舞蹈已成为苗族人民在生活中的一种运动模式,成为苗族同胞世代沿袭的精神文化;它也是特定的少数民族群集体性的运动,体现在族群里人与人之间的行为、语言和心理等形成方面。传统的民族民间体育舞蹈文化经过时代的变迁,其精神已成为本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民间体育舞蹈是活的历史文化,其舞蹈内容体现出当地民族生活、生存方式,这些舞蹈更是民族向前发展的重要精神支柱。这些民族民间传统体育舞蹈可视为民族发展的经济资源、政治资源、文化资源,成为民族的发展的重要途径。2006年,反排木鼓舞成为第一批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台江县苗族群众喜爱的一种民间舞蹈,反排木鼓舞是一个祭祀性舞蹈,源于祭鼓节,历史渊源久远,由原始图腾信仰和万物有灵的宗教意识发展而来,在反排苗寨反排木鼓舞已有四十五辈人,一千多年的历史。反排木鼓舞是反排苗寨历代每13年一届的鼓藏节中传承下来,它由五个鼓点章节组成,即“牛高抖”、“牛扎厦”、“厦地福”、“高抖大”、“扎厦耨”五个舞种。由于反排木鼓舞与苗族祭鼓节相生相伴,也是祭鼓节重要的活动环节。本文以体育人类学学科为理论基础,采用田野调查、文献资料调研及访谈等方法,对贵州省黔东南地区台江县方召乡反排村民族传统体育“反排木鼓舞”运动的基本舞蹈形式,以及鼓藏仪式过程进行了研究。研究从体育人类学视角出发,将台江县方召乡反排村定为田野调查的中心区域,通过体育人类学的理论和研究方法,以反排木鼓舞所处的自然文化生态为考察线索,以反排木鼓舞的表演过程和在祭祀仪式中的作用为研究内容,追根溯源,分析反排木鼓舞发展过程中的规律、反排木鼓舞的动作特征,以及反排木鼓舞在鼓臧节祭祀仪式中产生巨大作用。期望通过一个典型的民族传统民族民间舞蹈项目研究为依托,以此来探析及推演民族传统舞蹈的发展过程;解释反排木鼓舞具有的地方特色文化形貌的起源;从多个方面印证族群集体性记忆舞蹈在族群发展过程中是具有意义和价值的,而且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是一成不变的祭祀行为,是具有‘从祭祀到生活’变迁的一支”的假设。本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导论,主要论述论文的选题背景、文献综述及研究设计。第二部分通过描述反排村的田野基本情况,分析反排苗族人的社会环境和精神意识环境等。第三部分主要就反排木鼓舞的起源传说、舞蹈的五个章节以及反排木鼓舞的动作特征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第四部分主要描述反排木鼓舞的载体--鼓藏节,主要研究分析鼓藏节的起源、举办的经过、以及反排木鼓舞在其中表达的意义。第五部分是就“从祭祀到生活”这一观点结合反排木鼓舞在祭祀仪式在生活方面的体现中进行论述。总体而言,本研究结合诸多学科的理论与方法,把对反排木鼓舞在祭祀仪式中的叙事结构作了一个全面的解读,对采取从体育人类学视角来研究具有相似功能的民族民间传统体育活动有较好的指导意义。
【学位授予单位】:广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J722.2-4
【图文】:

地理位置,年平均,日照率,温暖湿润


图 1 反排村的地理位置反排地区是典型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据资料显示反排村这里的年平均氏度到 15 摄氏度之间,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温暖湿润,四季分明;年平均米--1440 毫米,降雨量充沛,年均日照率为 34%--37%。反排村平均海拔在

颜料,苗族,枝干,服饰


图 2 反排苗族的服饰首先是染布时用的颜料,这种颜料是天然的植物枝干用水浸泡出来的,加上与猪,在染布的时候选择晴天,在烈日下晒干,就呈现出油亮的光泽;据苗族古歌《运歌》记载:“……姑娘穿的衣,蓝靛染成的,……清水染成的,衣衫亮晶晶,穿起。”古歌里所说的蓝靛就是植物染料。衣服穿黑色,也是方便人们在迁徙行走过程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海晨;王斌;;从工具到传统:红水河流域“演武活动”的历史人类学考察[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5年10期

2 张文波;;苗族“反排木鼓舞”文化解析[J];贵州民族研究;2015年09期

3 张忠杰;;体育人类学视角下的苗族传统武术文化传承机制与发展创新模式——基于贵州苗族的体育人类学调查[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14年03期

4 唐新宇;赵波;;社会变迁背景下反排苗族木鼓舞发展对策[J];贵州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02期

5 杨海晨;王斌;胡小明;沈柳红;赵芳;;想象的共同体:跨境族群仪式性民俗体育的人类学阐释——基于傣族村寨“马鹿舞”的田野调查[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4年02期

6 罗晓明;王唯惟;;族群叙事中的身份认同与建构——反排苗族木鼓舞的人类学解读[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3年06期

7 董英豪;;作为祭鼓仪式的反排木鼓舞调查[J];民族论坛;2013年09期

8 陈奇;杨海晨;沈柳红;;一项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人类学研究——广西南丹拉者村“斗牛斗”运动的田野报告[J];体育科学;2013年02期

9 许晓容;;客家民俗体育活动的成因与功能:体育人类学的视野——以舞火龙为例[J];体育与科学;2012年05期

10 杨海晨;王斌;胡小明;赵芳;沈柳红;陈宁;李良桃;;论体育人类学研究范式中的跨文化比较[J];体育科学;2012年08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李先利;人"神"共舞之美—佤族祭祀舞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5年

2 黄兰;苗族反排木鼓舞之教材初探[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73058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dlw/273058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394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